燕赵都市报:用英语致辞并不等于国际色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12:21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李坚 在由商务部、广东省、深圳市各级官员及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部长、使领馆官员、商会主席共同出席的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开幕典礼上,宾主均用英语交谈、致辞,连会议主持人也用英语主持,成为高交会开幕以来“国际味”最浓的一次活动,这为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深圳增添了一份国际色彩。深圳市长李鸿忠致辞时则用流利的英语说,是他
目前,视讲英语为“国际色彩”被国内的一些人士所认可,其实这一观点放在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成立,但是,是否有“国际色彩”与必须讲英语似乎无必然因果联系,因为在巴黎、东京、柏林、莫斯科这样的也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中举办的国际会议中,并没有要求参加者一定要懂英语、讲英语,可在这些国家组织的活动、会议,却不能说不具有“国际味”。即使某些国际研讨会上要求尽量用英文发言,也是由于与会者为讲英语国家人数较多,为了方便与会者之间的沟通,但也并不严格要求,并且一般也都要进行母语翻译。而在深圳这样一个国内众多官员参加的一个商务平台的开幕典礼上,只有部分外国人,还不能保证都是以英语为主国家的,便要求只讲英文,恐怕与所谓“国际色彩”更没什么必然联系。 其实,中国人在国内举办大型活动不使用中文,不能说是一个正常现象,这与某些人的“英语崇拜”情结密切相关。不否认在目前的国际氛围中英语的强势地位,可英语再重要,也毕竟只是一种学习交流工具,因此“国际色彩”也根本不能用是否讲英语来衡量。而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使国内大批少年儿童很小就开始介入英语学习,这种过早介入,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使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受到损害。英语在现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让大量人力资源用英语作为门槛加以衡量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更为可惜。就此而言,也没必要为了在国内举办所谓“国际味”的会议或活动,而让所有人都讲英语,尤其是让行政官员也讲英语,在客观上无疑起到一种被异化的“国际色彩”示范作用。 在中国,说英文,不是问题;但是在中国,不许用中文,这才是问题。中国和世界接触,的确需要无障碍对话。但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就算一个在国内语言环境下成长的人把英语说得和英美人一样顺溜,其思维所依附的语言也仍然是汉语,因此对母语应有足够的尊重,至少不能让汉语在本土上遭到拒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