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沈阳千尊蜡像揭密:全为皮肤病标本至今无法复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3:03 新闻晚报

  9月30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镇校之宝”———在皮肤科阶梯教室下夹层里,隐藏着一间有近百年历史的蜡像馆,在躲过多次浩劫后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非常隐蔽,就藏在阶梯教室的下面,外人谁都不知道”,“跟真的一模一样,走进去,就像进了停尸房,仿佛能听到那些‘人’在哭喊”,在这间隐藏了近100年的密室里,
当地人无不为里面百年前的“展品”惊呼。

  千件蜡像都是皮肤病标本

  “整整100年了,就这样神奇地保留了下来。”中国医科大学皮肤科主任何春涤告诉记者,就连与这“密室”共处了近100年的中国医科大学,也没有想到它的价值。

  “密室”位置很隐蔽,“从教学楼外面一点都看不出来,即使到了5至6层阶梯教室内,也不会想到它的存在”,何春涤向记者描述,整间“密室”藏在6楼阶梯教室下面,利用教室内的斜坡做了很好的掩护。“密室”内所有的墙壁都被木橱覆盖,透过玻璃橱窗就可以看到里面蜡制的肢体、头像,甚至整个躯体。“这些蜡像实际上是各种皮肤病的标本,共1000件,表现了1000余种皮肤病。”何春涤介绍说。

  一位走进过“密室”的记者描述说,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张“人脸”。在人脸的下端,写着“狼疮、1940、1.5米、尚某女”的字样。这是一名年仅26岁的女子,面部的表情却异常痛苦。

  “每一座蜡像实际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标签标识出这个人的姓名、年龄、身高、病症等所有信息,而蜡像则再现了破损的肌肤,上面的皱纹甚至汗毛。”何春涤很惊叹,“我不得不佩服制作这些蜡像的技师的细致。”

  据医科大学办公室马主任讲,这些蜡像能够保留下来完全是巧合,“‘密室’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同时里面终年不见阳光,灰尘也难以进入,‘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人注意到它。”多年来,医科大学一直把它当作教具使用,偶尔给学习治疗皮肤病的学生打开观看,但机会也很少,“到现在,医科大学都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间‘密室’的事。”

  一份遗嘱牵出百年“密室”

  上世纪80年代,医科大学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信,还附带着整整8个大箱子。

  “信来自制作这些蜡像的技师家里,”马主任告诉记者,技师留下遗嘱,要把自己毕生的作品全留在中国,放在这间“密室”里,于是技师的家人就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装满了8个箱子,并邮寄到了医科大学。

  医科大学收到这些馈赠后,试图联系这位技师的家人,但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甚至连这些作品主人的名字都无从知晓。

  根据这位技师的遗愿,皮肤科工作人员把这8只大箱子搬进了“密室”,原封不动地放在里面。

  “现在还不能把蜡像摆出来,”何春涤对记者讲,蜡像本身易碎,而且根本无法清洗,只要有灰尘落在上面就会留下永久的痕迹,另外,温度必须恒定,否则会使蜡像变形,“‘密室’里的展橱已经没有空间放置了,我们只能把这些箱子完好无损地放在这里,等有条件了再拿出来。”

  尽管这样,有了这封信和遗嘱,医科大学还是得知了这些蜡像的“身世”。

  “这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学校实际上有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医学蜡像展览馆。”马主任惊喜地告诉记者。

  蜡像制作技术至今无法复制

  100年前,沈阳乃至整个东北,被日本侵略者称为“满洲”。

  “那时日本人就已经在这里了”,中国医科大学办公室马主任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建筑名为“日本国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一家主要从事医疗研究的机构,现在则改成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室。

  “日本国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当时并不出名,即使随后搬走了也没有人再去回忆他,但这家研究机构“皮泌科”的一位至今不知姓名的技师却偷偷留了一手。

  “在当时,皮肤病很难治愈,”马主任说,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很多皮肤病成了绝症,于是对各种皮肤病的研究就受到重视。

  由于照相技术不发达,这位日本技师就想到用蜡像表现各种皮肤病的症状。“这需要很高的制作水平,”马主任告诉记者,与人物蜡像不同,这种医学蜡像要展现更多细节,如颜色、形状,甚至皮肤上的汗毛,透出的血管纹路都要在蜡像上有所表现。

  “从这些作品来看,制作过程非常烦琐,”马主任介绍,这位技师用石膏复制下病人的外型,然后灌入蜡质,再用特殊的方法涂上颜色。

  “前几道工序都由中国技师参与完成,但在着色这道工序上,这名日本人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据参与制作的中国技师讲,每到着色工序时,日本技师把自己锁在“密室”内,直到完成后才出来,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了什么。

  几十年里,这位日本技师制作了约1000多件蜡像标本,摆放在这间小屋子里。“直到现在都没人能够再现这些标本的制作过程。”马主任讲。

  展品规模: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法国巴黎蜡像馆的藏品能够与这间‘密室’匹敌。”马主任讲,这样的医用蜡像制作工序复杂,且不易保存,在二次大战时期被大量破坏。制作蜡像,现在只能见到一些散落的孤品,像这样成规模的已经很少见了。

  “这些蜡像非常有利于皮肤病教学工作,甚至连现代技术都替代不了。”何春涤说,目前,让学生认识一种皮肤病只能依靠文字或图片,缺乏直观性,而有些皮肤病不多见,特别是一些三期严重病例已经很难见到,所以缺乏直观感觉是皮肤病教学中的障碍。

  “再多的文字图片也不如看上一眼这些逼真的蜡像。”

  何春涤高兴地讲,这1000多件蜡像基本涵盖了性病、麻风病、吸毒者出现的皮肤反应,其中一个梅毒三期模型真实再现了一个鼻子已经烂掉的女性,她当时痛苦的神态都逼真地描绘出来。

  “由于技术复杂,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做这样的蜡像了,同时这些蜡像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何春涤对记者讲。

  那么这些“传世杰作”是否会展出呢?

  “近期内还不现实。”何春涤告诉记者,由于保存条件要求太高,没有十足的把握,这些长久封存在橱子里的蜡像还不能取出,看来想要一睹展品的“芳容”尚需时日。

  -新闻背景

  中国医科大学

  校址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20世纪初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学校奉命随军挺进东北,到达黑龙江省鹤岗市。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学校奉命进驻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

  -新闻链接

  世界各地的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杜莎夫人原先是制作法国大革命的石膏面模的技师,后开办蜡像馆。多年迄今,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蜡像经常令人真假难分,蜡像馆会在游客出入的地方放置蜡像,常常制造出令人吃惊的有趣效果。

  在杜莎夫人蜡像馆中,各国明星、政要都栩栩如生围绕在你周围,堪称是全世界最具水准的蜡像馆之一,在蜡像馆大厅中聚集了各国领袖、知名人物以及所有英国皇室成员。

  9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蜡像在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伟人殿堂长期展出。该蜡像馆也曾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塑造蜡像。中国蜡像馆

  北京国家博物馆于9月27日推出中国蜡像馆,126位历史人物将在声、光、电技术手段的配合下展现他们的事迹。在这些蜡像人物中,分七个单元分别展示政治家、思想家、科技精英及民族英烈等,其中还有外国名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龙、张曼玉及“小巨人”姚明的蜡像悉数入馆。法国巴黎蜡像馆

  又名格雷万蜡像馆,1882年法国画家格雷万建造。一层展法国和世界名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地下室展出法国历史重大事件的场景。蜡像制作工艺:头部、手脚为蜡质,其它部分用纸浆。

  -相关资料

  蜡像制作工艺

  蜡像制作过程非常烦琐,一座蜡像至少需要800个小时才能完成。

  首先,在金属骨架上用粘土塑造蜡像身躯,蜡像头颅根据粘土制的头颅初稿造出约12块石膏模,再将高达华氏170度的热蜡倒进模内。等到热蜡冷却后,移去石膏模,便制成蜡像的头颅,再以同样方法制作蜡像的双手。

  按照取样时取得的名人头发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以人手植入蜡像头颅,然后清洗、裁剪并梳理发型。

  替蜡像面部涂上油彩,令其皮肤呈现一种半透明的色彩层次和真人的质感。

  最后,将头颅及双手安装在玻璃纤维制作的身躯上,再替蜡像穿上名人捐赠的服装。

  作者:□晚报记者李宁源沈阳连线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