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边疆万里走兵团(1)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09:0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整整35年前,于明秀的母亲遭遇苏军机枪扫射,牺牲在小白杨边防站附近。

  现在,于明秀在母亲离去的地方屯垦戍边。她的女儿和所有同学一样,对英雄奶奶铭记不忘。】

  [戍边人生]于明秀:屯垦戍边承母志

  本报记者毛浓曦 陆金宝

  在距中哈边界线不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的于明秀,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的工会主席。今年40岁的她,尽管依稀可见江南女子的清秀,但言谈举止更多透出大漠边关的率直豪放。

  这是标准的第二代兵团人———接过了父母屯垦戍边的接力棒,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边疆融合得更彻底,更纯粹。

  占祖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自古以来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策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序幕。

  于明秀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国家需要下支边来疆的。母亲孙龙珍、父亲于志林都是鱼米之乡———江苏人,1962年双双来到塔城地区的裕民县巴尔克鲁山西部地区,成为农九师161团牧一连的职工。

  谈起母亲,于明秀的记忆非常清晰。“母亲是1969年6月10日牺牲的,我见她最后一面是6月8日。”当时是剪羊毛的季节,男人们都去了几公里外的牧场剪羊毛。怀有6个月身孕的母亲和姑姑、妹妹留在家中。6月8日,于明秀爬上一辆马车去看父亲,谁想这竟是和母亲的永别!

  6月11日,天刚蒙蒙亮,连队来人说家里出事了。于明秀跟着父亲急忙赶回连部。“那是个阴雨天,母亲躺在走廊里,头朝北,脚朝南,腹部缠满绷带……父亲当场休克过去。”于明秀说,这一幕深印在她的记忆里。

  原来,10日晚20点左右,母亲正在家里做饭,突然听到战友喊:“老修(苏军)抓走人啦,赶走羊群啦!”那时中苏边境形势异常严峻。母亲顾不得身孕,也不顾姑姑的阻拦,拿起铁锹就往外冲,当她和战友们冲到一个山坡时,对面苏军开始用机枪扫射,母亲孙龙珍腹部中弹洞穿,我边防军副连长冒死抢救,背出仅几十米,母亲就牺牲了,当时年仅29岁。后来,母亲就葬在牺牲的地方,背靠着我方“边防站”,眺望边境。这个边防站就是今天有名的“小白杨边防站”。

  1969年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孙龙珍为革命烈士。于明秀踏着母亲的足迹,走上了屯垦戍边之路。几十年来,于明秀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没搬走?”1972年,大伯专程来疆劝说她父亲回老家。父亲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毅然决定留下,但将小明秀送了回去。在老家住了三四个月,于明秀又回来了,就是为了和父母在一起。

  1982年,于明秀高中毕业在家待业,老家又写信又发电报,要她回去工作,她再次放弃。不久,于明秀考上了安徽淮南教育学院,但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妹妹又要考高中,回“口里”(指内地)的机会又被她主动放弃。

  其实,于明秀很羡慕“口里”。光是物质生活条件就让她难忘。“那里每天有大米、花生米、包子吃,还有特别好吃的糖。不像这里天天吃玉米糊糊、大麦黑馍,糖果也是用甜菜渣熬成的。”于明秀说。

  从小学教师、团场干部到团工会干部、副主席、主席,于明秀屯垦戍边的脚印越来越深。现在,于明秀和71岁的父亲住在一起,作为兵团第二代人,她和丈夫都是屯垦戍边的中坚力量。

  “说实在话,真回去还不习惯。1997年我去苏州,老家人特别讲礼节,我们西北人则直来直去。”于明秀笑了。于明秀的女儿今年10岁,学习很不错,从会走路时,每到母亲祭日,她都带女儿一起扫墓,学校也常用母亲的事迹教育孩子,因此女儿和所有同学一样,对英雄奶奶铭记不忘。(本报塔城10月18日电)

  [走边小记]守土有责兵团人牵着牛羊奔小康

  本报记者陆金宝

  成立于1969年的农九师,师部位于额敏县。全师所属的11个团场,分布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边境农场带,扼守着数百公里的边防线。

  几十年来,农九师各族职工克服难以想像的重重困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牢记使命,坚持劳武结合,在保卫边疆、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九师坚持“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方针,不断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危旧住房改造,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职工养牛羊、种大棚,走共同富裕之路。

  如今,农九师面貌日新月异,已经有84%的职工住上了前有院、后有圈的宽敞新房,呈现出一派干众一心谋发展、家家户户“牵着牛羊奔小康”的喜人景象。(本报塔城10月18日电)

  [边关夜话]苏武牧羊新曲悠悠

  本报记者陈昌云李瑾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农九师11个团场的环境,那个词一定是和“荒”字组合在一起的,如荒凉、荒远、荒莽、荒疏、荒萧等等。

  如果也用一个词汇来表述兵团农九师11个团场7万多名职工群众戍边卫国的豪迈气概,这个词一定是和“爱”字组合在一起的,像爱祖国、爱岗位、爱生活等等。

  的确,农九师在整个兵团14个师中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所属11个团场散布于394公里边防线上。职工们当时住的是“地窝子”,用的是近乎原始的生产工具。不仅如此,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兵团职工甚至还要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1969年6月10日,农九师161团牧一连女职工孙龙珍就牺牲在边境线上。在兵团精神指引下,在烈士精神鼓舞下,兵团职工以“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豪迈情怀,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始终前仆后继地奋斗在祖国最西北的国境线上,每天都为祖国的安宁而放牧、垦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垦人的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兵团职工给屯垦戍边赋予了新的内容,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拴心留人,稳定队伍,从而达成巩固边防的历史使命。

  正像农九师师长丁颂国所说:“当前的重点是留人稳边。”从2002年开始,农九师因地制宜号召职工“赶着牛羊奔小康”,提出“一户一群羊,一家一个棚”的具体目标。到目前,全师8300户职工,共有8100户基本达到了养羊30只以上,建一个蔬菜大棚的目标。

  从161团到162团,再到164团,记者触目所及的都是一排排整齐的“前有院后有圈”的职工宿舍,以往的地窝子、干打垒早已荡然无存。职工们衣食无忧,凝聚力也就显现出来了。丁师长透露说,现在要进农九师当工人还必须参加考试。从曾经的留不住人到要考试才能上岗,不仅体现出拴心留人政策见到实效,更说明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有了新的生命力。(本报塔城10月18日电)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