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请难,少数“圈内人”把持评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5:11 中国广播网 | ||||||||
中国科协调查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平均低于4个月,半数科技工作者抱怨———课题申请难,少数“圈内人”把持评审 中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头号难题是“科研项目申请难”,高达50.7%的被调查者持有这种观点。有时,耗费在项目申请上的时间比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还要多。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健报道,调查还显示,科技工作者们抱怨的“申请难”等其他问题,在过去8年里没有根本的改变。 项目申请中的不公平竞争是科研人员的“第一头疼” “科研项目申请的公平竞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03年)”课题组副组长崔建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由此造成的科研项目申请难,仍是科研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1995年中组部、国家计委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科研人员已经感觉到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制是稳定科研队伍的重要因素。 当时不少人就提出:“不少项目立项之初就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国家项目经费较多,大家一哄而上。能说会道、上下熟悉者往往被批准为主持者,再由其切块分配份额,份额多少不是看工作者的能力,而是凭主持者的好恶”,“要承接有分量的课题,不只靠学术优势,还要凭关系和活动能力”,等等。 一位调查人员说,8年过去了,本次调查表明,上述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相反,由于国家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资金切分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一领域或同一科研机构中,不同课题组间的科研资源有很大差距。 在回答调查问题“您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哪些”时,有50.7%的人选择了“申请课题困难”。排在第二位的是“科研设施或条件较差”(占33.5%),排在第四位的是“立项经费太少,难以支持”(占27.6%),而后两个问题与申请项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争取不到大项目,经费少,设施和条件当然难以改善。 在科技工作者心目中,一个项目是否能申请成功,申请者的研究实力和以往业绩影响不大。 调查显示,他们认为决定因素依次是:项目本身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占71.3%)、项目申请人的名望(占45.4%)、与项目设置者或管理者的关系(占30.2%)、课题组是否阵容强大有研究实力(占27.4%)、以往科研成绩(占24.6%)。 调查中很多科研人员反映,目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或是所谓的“圈内”人把持,其他科技工作者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少数人有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大多数人的经费很少。少数担任行政职务者,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他们的经费使用状况引起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非议,他们的科研结果也常被认为与投入不相匹配。矛盾由此产生,在部分科研机构内甚至有激化的倾向。 项目申请的时间可能比搞科研的时间多 调查人员说,在科研立项上开展竞争,让更有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这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初衷。可是,过度竞争和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许多科研人员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申请环节,必然影响课题的实施。 调查中,不少课题组的负责人表示,为了生存,必须耗费很大精力去争取项目,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做研究等。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平均低于4个月。调查表明,财政支持项目的申请周期相对较长,在3个月以下能够申请成功的较为罕见,一年内可以解决的也只占60%。 调查人员说,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没有职称的人员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较为充裕;有了职称以后,科研时间变少了;随着职称的提升,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又增加了。 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单一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科研人员3年来申请并参与的科研课题,其主要来源排在前面的是国家科研计划(占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占19.8%)。 许多科技工作者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的申请方法和程序相对合理,结果也比较公平,可惜的是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只有一个,并且资助的大多数课题周期较长,而匹配的资金较少。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单一,发达程度不够。 课题组曾在互联网上搜索“基金会”,结果有近千条,但是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几乎没有,与科技沾边的也仅占6%~7%。来源:中国青年报责编:洪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