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申请难问题已影响我国科技实力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22:01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 本报独家获取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头号难题是“科研项目申请难”,高达50.7%的被调查者持有这种观点。有时,耗费在项目申请上的时间比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还要多。 调查还显示,科技工作者们抱怨的“申请难”等其他问题,在过去8年里没有根本的改变。
项目申请中的不公平竞争是科研人员的“第一头疼” “科研项目申请的公平竞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03年)”课题组副组长崔建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由此造成的科研项目申请难,仍是科研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1995年中组部、国家计委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科研人员已经感觉到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制是稳定科研队伍的重要因素。 当时不少人就提出:“不少项目立项之初就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国家项目经费较多,大家一哄而上。能说会道、上下熟悉者往往被批准为主持者,再由其切块分配份额,份额多少不是看工作者的能力,而是凭主持者的好恶”,“要承接有分量的课题,不只靠学术优势,还要凭关系和活动能力”,等等。 一位调查人员说,8年过去了,本次调查表明,上述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相反,由于国家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资金切分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一领域或同一科研机构中,不同课题组间的科研资源有很大差距。 在回答调查问题“您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哪些”时,有50.7%的人选择了“申请课题困难”。排在第二位的是“科研设施或条件较差”(占33.5%),排在第四位的是“立项经费太少,难以支持”(占27.6%),而后两个问题与申请项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争取不到大项目,经费少,设施和条件当然难以改善。 在科技工作者心目中,一个项目是否能申请成功,申请者的研究实力和以往业绩影响不大。 调查显示,他们认为决定因素依次是:项目本身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占71.3%)、项目申请人的名望(占45.4%)、与项目设置者或管理者的关系(占30.2%)、课题组是否阵容强大有研究实力(占27.4%)、以往科研成绩(占24.6%)。 调查中很多科研人员反映,目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或是所谓的“圈内”人把持,其他科技工作者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少数人有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大多数人的经费很少。少数担任行政职务者,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他们的经费使用状况引起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非议,他们的科研结果也常被认为与投入不相匹配。矛盾由此产生,在部分科研机构内甚至有激化的倾向。 项目申请的时间可能比搞科研的时间多 调查人员说,在科研立项上开展竞争,让更有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这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初衷。可是,过度竞争和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许多科研人员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申请环节,必然影响课题的实施。 调查中,不少课题组的负责人表示,为了生存,必须耗费很大精力去争取项目,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做研究等。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平均低于4个月。调查表明,财政支持项目的申请周期相对较长,在3个月以下能够申请成功的较为罕见,一年内可以解决的也只占60%。 调查人员说,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没有职称的人员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较为充裕;有了职称以后,科研时间变少了;随着职称的提升,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又增加了。 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单一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科研人员3年来申请并参与的科研课题,其主要来源排在前面的是国家科研计划(占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占19.8%)。 许多科技工作者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的申请方法和程序相对合理,结果也比较公平,可惜的是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只有一个,并且资助的大多数课题周期较长,而匹配的资金较少。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单一,发达程度不够。 课题组曾在互联网上搜索“基金会”,结果有近千条,但是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几乎没有,与科技沾边的也仅占6%~7%。 专家态度:课题申请问题已影响我国科技实力发展 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 “凡是有可能引起课题评审专家不舒服的话,我们都不要说;凡是和课题评审有关的专家我们都要沟通。” 一位准备进行课题申请的医学博士,申请前最后一次和自己的伙伴讨论时这样说。他几乎是用一种悲凉的语气告诉记者,为了自己的课题,8年时间他向无数个部门提出了无数次申请。“如果这次还不能申请立项,我将永远放弃,因为我已经浪费了8年,这辈子再也耗不下去了。”40岁出头的他,已有缕缕白发。 这样的现象,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的何国祥教授,曾遇到无数次。在中国科协发布的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何国祥承担了“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调研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工作。 “我调研了7个大的研究院所,20多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说课题申请难。很多科技工作者早已不堪忍受这样的压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何国祥说,计划经济时代,课题项目经费是按照计划进行分配,不存在竞争。科研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课题的申请立项和研究工作开始由各个课题组全面承担。 每个课题小组都有支配课题经费和管理课题的职能,而对于不同级别、不同实力的课题组能够承担怎样的相应任务,目前没有明确界定。 “只要几个科技工作者愿意,大家可以随意组合,然后去申请课题,一旦有了课题,也就有了一大笔可供自己支配的经费。”何国祥说,这样的课题组,多的也就五六个老师,少的只有一两个老师,其他全是老师们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两个人分课题经费和10个人分课题经费差距是显然的。”为了个人控制更多经费,课题组出现了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多的趋势,“在北京地区,这样的课题组少说也有几千个。” 与课题组越来越多的现实形成反差,课题申请的主要单位只有两个,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个课题组都可以直接向这两个部门申请课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的惨烈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竞争,导致了4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一,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和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取得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在很多课题组科研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掌握着审批大权的评审专家,往往把项目交给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比如学生、朋友或者同事。 “这种关系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个利益小圈子,普通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认识上面的领导,又不属于某个评审专家的小圈子,申请课题难度很大。” 第二,为了个人利益,很多科研院所的领导都兼任课题组组长。因为只有到了课题组才有可能申请课题,也只有申请到了课题才会有经费。 “这种做法已经引起了基层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大的不满。”领导认识的人多,关系自然也就多,可以比较容易地拿到课题,而普通科技工作者很难同他们竞争。“这种竞争,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第三,“小圈子”现象造成了一些长期申请不到课题的小组,最终只能放弃或者解散;同时,通过“小圈子”经常能够申请到课题的小组,因为课题申请比较容易,也不会好好珍惜,不好好做课题,“长此以往,我国的科研效率必将越来越低。” 第四,课题组越来越小,加之申请课题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影响了一些大课题、不易完成的“硬骨头”项目、长期性项目的完成,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实力的发展。 何国祥教授建议,国家通过明确竞争的层面,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上述问题。那些前瞻性、基础性和探索性的课题,可以交给课题组去做,让他们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国家投入的资金也不会很多;应用型的、有产业前景的、大规模的课题,应该至少由科研所一级的机构负责完成,而更大的课题则由科学院来负责。 课题申请难是这样产生的:一位科研人员的体验 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中医研究所研究员陈飞松介绍,一个课题能否申请成功,涉及3个方面:课题申请者自身、课题评审专家和课题管理单位。“课题申请难,3方面都有问题。”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缺乏对科技前沿的追踪,也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很多课题已经不是前沿课题,或者不符合我国国情,或者和一些已经开展研究的课题重复。这样的课题肯定不能申请成功。”陈飞松说,“这种盲目申请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一个课题申请交上去,相关管理部门会根据课题内容,推荐成立一个评审组,并由一个专家担任评审组组长。通常情况下,小的课题项目评审组有5名或者7名专家,大的课题评审组一般有11名专家。 评审会开始时,管理部门的官员会大致介绍一下本次评审会的情况,然后就由评审组组长做“主导发言”。这个“主导发言”,是整个评审会的关键。参加评审会的其他专家听了组长的主导发言后,自然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评审了,反对组长意见的很少。 所谓的“小圈子”,就在这时候发挥作用。担任组长的专家,在发言时可能会倾向于自己的朋友、同事、学生等有各种关系的人,专家们之间也可能相互卖面子,“这次甲专家给乙专家的学生在申请课题时开了绿灯,下一次乙专家也会给甲专家的学生开绿灯。” 还有就是“会前游说”。原则上说,课题申请者应该不会知道有哪些专家参加评审会,可实际上,一些人往往还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事先获得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名单。 陈飞松说,国外的科研课题审批也存在“小圈子”现象,不过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国外有这样两条规定:一是和课题申请者关系密切的专家不能参加评审会议,比如申请者的导师、同事、朋友等;二是对于可能坚决反对的专家,申请者可以向管理部门提出回避申请,但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 “其实,这些规定在我国也有,遗憾的是没有真正实行。”陈飞松说。 管理部门不能做到立场中立,也是影响评审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陈飞松说,按照常规,开评审会时,管理部门只是负责介绍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评审会的内容、参加的专家、会议的规定等等。但现实情况是,管理部门的官员除了介绍一些基本情况外,往往还会刻意地表达一些带倾向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专家们的评审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个课题内容功利性的问题。“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般说来,应用型、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课题项目,申请会比较容易;而理论研究的基础型课题,申请就相对困难了。”陈飞松说。 记者 李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