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边疆万里走兵团(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9: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当年,徐坚清是吟唱着《西去列车的窗口》奔赴新疆的,只为圆一个当边疆教师的梦。在这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没有过多的荣誉,没有跌宕的人生,却始终坚守着清高与淡然。】

  [戍边人生]徐坚清:曾经热血写平凡

  本报记者李瑾 陆金宝

  穿过38年的风尘,徐坚清用“热血青年”来形容自己的青春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到处都飘散着革命的激情。而他,一个19岁的高中毕业生,更是吟唱着《西去列车的窗口》奔赴新疆的,只为圆一个当边疆教师的梦想。

  1966年7月15日的上海火车站,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大批青年从这里踏上支边的征程,徐坚清是其中的一位。惜别的场面总是与泪水相连,刚强的父亲在月台另一端偷偷掉泪的情景,令徐坚清心酸至今。

  “当火车进入河西走廊,我才意识到,现实与想像相差太远了!”上海的繁华与边疆的荒凉,强烈地刺激了徐坚清。

  “7月28日,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下地干农活。坎土曼挥下去,坚硬的土壤震得人膀子疼。”徐坚清身材瘦小,但人家一天平地10多米,他却愣是干了36米!

  随后的几个月,徐坚清几乎成了真正的农民。他干过最脏的活儿,站在联合收割机上送麦草,全身用布从上裹到下,但麦灰还是直往眼睛鼻子里钻;他干过最累的活儿,装砖窑时被后面的人推着向前赶,走路都走不稳……这一切的苦和累,徐坚清说自己都能忍受。可到边疆教书育人的理想,似乎渐行渐远了。

  “晚上,我习惯看书,可同屋的老职工要睡觉,人家都不高兴。我想,完了完了,还怎么当老师啊!”然而,幸运之神还是眷顾了这个老实的年轻人。3个月的连队劳动后,徐坚清因为表现好,被抽调到团部小学当老师。

  1966年10月12日,对徐坚清来说,是个明媚而灿烂的日子。

  “那天下大雪,昼夜温差50多摄氏度,可我心里高兴啊!老班长劝我说,‘小徐啊,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复杂,别去了。’我想,那哪成?我这么远来边疆,就是来当老师的。”

  那时条件艰苦,“学生的课桌,是用土砖垒‘腿’再铺上葵花秆抹上草泥当桌面。教材都是自己编。”徐坚清平静地说:“苦是苦,但毕竟实现了人生理想,剩下的就是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了。”

  从农9师到农7师,从农7师到兵团直属中学,徐坚清换过工作岗位,但最终他知道,自己最适合的地方还是那三尺讲台。

  今天,徐坚清身为石河子市第二中学的教导处主任,谈起曾经的往事,早已没有了当年热血青年的冲动,但38年的戍边生活,给了他一份难得的从容与平和。

  “我是自己主动报名来新疆的,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不怨任何人,道路都是自己走的。”徐坚清说,他也动摇过,想过回上海,并且在40多岁时有过这样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因为割舍不下的兵团情结,因为早已习惯的戈壁风沙,因为有个温暖的家。

  现在,57岁的年龄,徐坚清觉得自己该回去了,38年未尽的孝道该补上了。

  “我一辈子没有掉过几次眼泪,但2001年父亲去世,我哭了一天一夜。”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徐坚清多年来第一次一个人从上海返疆。漫漫长路,徐坚清脑子里翻江倒海。如果人的一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那么,现在该回归一个儿子的本分了,因为母亲已经84岁高龄了。

  新疆的风沙戈壁令人生畏,新疆的大漠落日同样令人着迷。兵团人50年磨砺出的兵团精神,感召着一代代兵团儿女;兵团人50年吃苦耐劳开创出的基业,也同样让兵团儿女难以割舍。徐坚清快走了,但他的儿子留了下来……(本报石河子10月19日电)题图照片:徐坚清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平凡的历程。本报记者毛浓曦摄

  [走边小记]拉动“军垦第一犁”大漠戈壁现“明珠”

  本报记者陆金宝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清乾隆年间实行屯田,始有村落出现,后因战乱而衰落。至解放前已是戈壁荒滩。1950年,由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于此。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开始生产建设。一条山洪造就的卵石河沟,就成为这座新城的名字———石河子。

  作为我国军垦事业的缩影和自治区、兵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石河子市现有人口61万,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部所在地,并且拥有我国最西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3.52亿元,职工人均收入13165元。50年来,三代军垦人已把石河子建设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自治区文明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本报石河子10月19日电)

  [边关夜话]边关兴旺后继有人

  本报记者毛浓曦陈昌云

  屯垦戍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自秦始皇时就有了屯田戍边。而到汉武帝时,西域的第一支屯戍部队在月玄雷(今新疆伊犁河谷)开基始祖,“因戍营田,因田积谷,兼民兵之力,省飞挽之劳。”在西域创出了屯垦戍边之路。三国时,曹操称赞“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到清朝,乾隆在军队屯戍的基础上,又从内地招募农民到新疆屯垦,对屯戍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屯垦兴则西域安,屯垦废则西域乱。

  但历朝屯垦以现役军人为主,兵老返乡,自然“一代而终”,这种形式也使屯垦部队和当地难以融合,成为无法克服的难关。

  新中国的屯垦事业则为屯戍赋予了崭新内容。新疆解放后,10万大军就地脱下军装,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战士以边疆为家,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这种寓兵于民、兵民合一的新形式,使这批人成为没有军装和军衔的军人,也使兵团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兼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重任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与历史上的“一代而终”不同,兵团现在的中坚力量是完全以边疆为家的二代、三代兵团人,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无私奉献,更少客居边地的心理障碍,大多数人从生活习惯、处世方式等方面变成了“本地人”。

  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因此而稍有轻视。尽管今天兵团人的环境、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内地比,这里大量职工所处环境仍然堪称艰苦,有的甚至还生活在贫困当中,这不能不说是对屯垦戍边事业的挑战。

  可喜的是,在石河子市,我们至少看到了解决长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座完全由兵团人建成的新兴城市,拥有数不清的荣誉,其中包括“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等等,诗人艾青以诗赞誉“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这样的地方,只喜边关兴旺,何愁后继无人!(本报石河子10月19日电)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