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现状调查:镇医院被架空卫生站像药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0:31 公益时报 | ||||||||
记者深入北京顺义区某镇的几个村庄,对村级的卫生站、镇医院和私人医院进行了调查比较,让记者比较欣慰的是,临行之前关于农村缺医少药的猜测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也的确发现了农村医疗中比较普及的困境…… 一级医院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镇医院形同虚设
记者调查的该镇医院是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每层有十多间房间,一层是门诊,二层是病房,三层是办公用的。记者在门口的值班室里见到了两名值班人员,进到里面后又见到了两名医生,在三层见到了两名正在做统计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记者在医院里没有见到一个来看病的人,二层的病房也全部锁着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介绍说:“这里平时病人就很少,看不了大病,门诊加外科只有三个大夫。”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来这里看病的人会那么少时,这位大夫也坦率的回答:“我们这里看不了什么大病,尤其是合作医疗以后,村级的卫生站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一般来讲,他们看不了的病我们也治不了。这也是医生的态度造成的,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习惯了,村卫生站的人把病人转到我们这里以后,我们的大夫就会把病人转到县医院。所以现在,村民生了严重点的病就会直接去县医院,小病就在村卫生站买药,我们这里就等于是被架空了。” 得到了这个答复之后,记者追问:“你们医院自身有什么缺限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吗?比如医疗水平有限、设备有限等等。”“有啊,我们没有钱引进设备。现在国家政策不太支持一级医院的发展,我们想从政府部门拿投资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讲,这种医院上新项目是要自己掏钱的,我们病人少,投资的钱根本不可能收回来,这样,医院的发展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不像县医院,人家是二级医院,投资可以收回来的。”另外,村民的态度也验证了这位医生的话,“镇医院也不行,瞧不了什么大病,也就是那种谁都知道、几乎自己都能瞧好的病,你去那里拿点药就行。”村民对镇医院的评价和对村级卫生站的评价如出一辙。 村卫生站更像是药房:只能瞧点小病 记者进入的几个村的卫生站环境、卫生都还可以,但是还没有达到让病人满意放心的程度,还存在一些乱放东西、器械的情况。一般都设有病床、诊室、药房等基本的单元,有三个左右的医生。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随叫随到。据卫生站的医生介绍,现在根本不存在缺药的问题,你需要什么药卫生院(镇医院)就会给你送来。卫生站都配有听诊器、血压测量仪、心电图仪器和一些更小的医用工具。但是记者也观察到,很少有人来这里看病。医生介绍说,来这里的病人都是不需要检查的,自己就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直接到这里来拿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卫生站更像是药房。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只要不是安眠药之类的对人体有损害的药物,都可以买到。农村是不再缺药了,但是药品的管理混乱作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合作医疗的困境:逐级转院,来回折腾 记者走访了一些当地的村民,对合作医疗也是褒贬不一。保守一点讲,有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医疗,因为它的确是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对那些常年都有病人的家庭、有老人的家庭,合作医疗帮他们解决了一部分困难。没有加入合作医疗的多数是青壮年之家,他们不加入的理由就是:家里一般都没有病人,偶尔有个感冒什么的,自己吃点药就好了,省得去卫生站那么麻烦,还要挂号(挂号费是不报销的)。 一位热心的村民杨师傅介绍说:“卫生站的药比私人药店的药要贵一些,我算过,大概要高3%左右。像我们家没有病人,偶尔得个小病买十几块钱的药,在卫生站要挂号费、还有高出来的药费就比报销的那点钱多,算起来还不如在私人药店买药划算呢!万一真得了严重点的急性病,参加合作医疗的人还要逐级转院,拿转院证明才能报销,不够折腾的。” 山东泰安某县也搞了合作医疗,记者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四岁的小朋友张帅不小心磕了嘴巴,过两天就说脸疼,家长先带他去了村卫生所,卫生所的医生说瞧不了,把他转到乡医院,当时的值班大夫也说瞧不了,于是又转到县医院。大夫说是上牙龈因为磕碰有浓,必须动个小手术排浓,否则以后换牙的时候会有麻烦。于是一家人就决定在县医院动手术。因为参加了合作医疗,所以家长就要去乡医院开转院证明好去报销部分手术费和医药费。结果开证明那天值班的是另一个大夫,对他们说“你们怎么不等我在啊,这种病我就能瞧得了”,然后说什么也不开证明。张帅的家长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趟,最后还是等到那天让他们转院的大夫来给他们开了证明,然后拿着这张证明报销了不到一百块钱,真是应了杨师傅那句话“不够折腾的!” 私人诊所:“1.5级医院” 在顺义区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私人中医诊所,据附近村子的村民介绍,诊所的张大夫“瞧病瞧的好着呢!很多大医院瞧不了的病让她给瞧好了,连台湾人都知道她!台湾有位富商的病长期都没有看好,被她给瞧好了。现在,她和北京、台湾等地方都有合作。”记者去诊所的时候是下午,一进门就看见墙上贴了张通知:只在早上看病,下午不问诊。所以记者没有在这里看到来瞧病的人,想象种那种排着长队的情况自然也没有看到。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张大夫非常忙,现在去北京办事了。诊所现在的病人已经比刚开始的时候少了一些,因为开展合作医疗,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所以有些病人就去卫生站看病了。但是也没有少很多,因为毕竟张大夫瞧的好呀!”现在,这家中医诊所就相当于介于县医院和镇医院之间的1.5级医院,很多病人在镇医院求医未果就会直奔这里。 本报记者 窦丽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