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来美术馆发展的黄金时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9:4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吴晶)中国美术界人士20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美术馆2004国际学术论坛上指出:随着中国的美术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术研究和收藏功能上来,中国将迎来美术馆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告诉记者,在过去许多年中,中国的一些美术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它们仅仅有偿地提供展览场地,进行无秩序的收藏和影响甚微的学术活动。
深圳美术馆馆长王小明则指出,中国许多国家美术馆收藏品的来源,过去主要依靠艺术家本人和家属以及收藏家的捐赠,有部分藏品则是以象征性的低价位购进。这几乎可以概括美术馆现有藏品来源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得到蓬勃发展,美术馆收藏作品的固有模式受到很大冲击。运转经费的不足使很多美术馆都采取以收藏画家作品抵场租费的方法,这使很多展品虽质量不高却登入大雅之堂。“这固然有经费不足的原因,但更多是管理者观念滞后的结果,”王小明说。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在其发展史上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收藏问题。几百年来,从教会、宫廷、贵族的藏品的公共化到艺术基金会、赞助人制度的健全,西方的美术博物馆在收藏机制、艺术价值评判、经济与公共伦理的平衡等方面都趋向成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美术馆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已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每年在上海美术馆投入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收藏,深圳市也将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当地美术馆收藏。与此同时,艺术赞助的模式也浮出水面。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重要馆藏大都来自于捐赠。上海美术馆半数以上的藏品也为捐赠所得。然而,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向阳指出,现行体制机制也制约着艺术捐赠与收藏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鼓励捐赠、完善抵税的政策不健全;美术馆以捐赠抵场租的操作程序和评审机制不规范等。以中国美术馆为例,由于最初体制的原因使其缺乏独立运作的可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传统,致使其成为一个功能单一的美术展览馆,对近20年来许多重要的、有艺术意义的作品都未及收藏。 在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中,中国各大美术馆开始尝试以展促藏、以藏带展的方式。何香凝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乐正维说,该美术馆通过连续主办5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迄今已收藏20件雕塑作品,其中包括法国观念艺术大师布伦和雕塑家贝纳·维尼的作品;同时,该馆也通过何香凝作品的海外巡展,提升了自身声誉,从而吸引更多高水平展览在该馆举办。 上海美术馆通过“上海双年展”收藏了米罗和达利的作品;广东美术馆则通过主动购买市场紧俏的外国藏品,加快了自身藏品的升级。江苏美术馆馆长宋玉麟说,在美术馆“门庭若市”的今天,特色也是保存其活力的关键。江苏美术馆从2002年开始,确定了以“新金陵画派”为重点的收藏方针。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艺术品收藏,目前已积累收藏经费270万元,购藏到何香凝、刘海粟等著名书画家作品近70幅。 自10月8日开始,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文化年的重要展览——51幅法国印象派大师的绘画珍品,日吸引观众逾5000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说: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走向世界的今天,国立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不仅在于高水准的艺术展览,更要将向大众普及艺术作为其功能的第一要素。(完)(责任编辑:刘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