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产权改革:“深水区”里如何前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20:0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张旭东、陈芳、齐中熙)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9.7万亿元,涉及15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涉入“深水区”,历时20多年的国企改革,目前已进入破难攻坚阶段,触及到最核心之处——国企产权改革。不久前,学术界和社会上一场关于“国企
那么,涉及19.7万亿元国有资产的国企产权改革,在“深水区”里如何前行? 不改制,国企效率低下;盲目产权改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面临两难境地,需要有新的突破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而国企产权改革更是国企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十几万家国有企业在市场中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国企改革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严重,有些人甚至借改革之名,行侵吞国资之实。 今年八九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质疑某些企业经营者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应当停止盛行的管理层收购行为,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这一言论关乎“是否要进行产权改革以及是否要停止管理层收购”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在社会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经济学界中更是争论不断,波澜迭起。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等专家表示,国企不改制,国资流失更严重,只有改制彻底,攫取国资活动才会失去土壤。 郎咸平进而提出,“国有资产绝非无主,国企效率不比民企差,现在要做的是行政行为退出国有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而不应该是国企产权退出市场。”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赞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等专家则认为,“回避掉产权问题,仅在经营权上做文章,这是靠不住的。” 这场讨论折射出的是当前推行国企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如不改制,国企效率低下,亏损包袱越背越重;但盲目产权改革,由于缺乏完善制度支撑和经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迥异观点的背后,也带出了国企改革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改不改,怎么改?这关乎搞活壮大国有经济,关乎社会公平,涉及利益调整,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 国资流失困扰改革与发展;改革要付出成本,但并不意味着国资流失到个人腰包 即便是在这场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参与各方都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当前,一些地方国企经营者和个体老板通过种种手法侵吞国资,是国企产权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国资流失严重,困扰国企的改革与发展,遭受人们的质疑,它背离社会公平,导致分配不公,这也正是“国企产权改革”广受关注,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参与讨论的深层原因。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加入这场盛宴。”黑龙江省国资委主任胡祥鼎说。 究竟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的真实状况如何?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人所运用的种种典型手法: ——虚假评估。山西运城市焦化煤气厂、运城市船窝煤矿两厂“离谱”改制,有关部门仅卖两厂的资产,却不管债务,未依法评估和招标,结果首次拍卖时只以6000多万元卖给一家民营企业,经省纪委严查后,重新拍卖时卖了2.3亿元。 ——自卖自买。有1000多名职工的河南长葛市发电厂,改制过程中,评估机构由企业参与委托,产权转让没有进入产权交易市场。30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缩水了一半,最终购买方仅以1500多万元的底价,一次性付款购买。改制成的公司,成为由35个自然人股东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公司董事长还是原发电厂的厂长。 ——暗箱操作。黑龙江中药联营公司领导人通过工商注册,把国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把新建的齐太公司由国有资产变为私人资产。国资部门派出纪检监察机关进行查处,才挽回了经济损失。 …… 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国资流失,规模多大,记者问遍有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的、系统的计算,业内说法也不一。不过,专家们公认,国资流失的一大原因正是国企改制不规范所导致。 正是大量的国资流失到私人腰包,这才成了一部分人财富膨胀的“源泉”。 早在十几年前就呼吁人们警惕国企产权改革中不公正性,提出“掌勺者私占大锅饭”等问题的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今天仍然强调,任何改革,起点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不满。 管理层收购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 改革需要探索,改革难免要付出成本。及时总结经验,才能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 在国企产权改革各种形式中,最具争议的是管理层收购。这种行为可解释为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成为公司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 2002年前后,管理层收购这种理念被引入国企改革,进而被一些地方和个人视为“改革至宝”。他们认为,管理层收购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可解决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 不过,在改革实践中一些管理层收购却走了样,具体操作中灰色地带过大。某些国企管理层收购摆脱不了“暗箱操作”,内部人利用各个环节为自己攫取利益,利用压低经营利润、操纵资产评估,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大量国有资产流进自己的腰包。 2003年前后,黑龙江乳业集团改制过程中,审计为资不抵债1.45亿元,集团管理层在评估国有资产时,把多年形成的“金星”“龙丹”等知名品牌不进行评估,意图进行“零价”收购。后幸被黑龙江省国资委发觉,果断废止了这个收购方案,评估出无形资产后,于2003年9月底以竞价7900万元的价格将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出让给了哈工大集团。 虽然国家对管理层收购行为加强了监管,但不少人仍想通过种种手法,进行曲线管理层收购,并试图绕过国资委等部门的审批。“内外勾结,利用银行的钱来购买国企产权,这是我坚决反对通过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民营化进程的主要原因。”郎咸平说。 “在目前情况下,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国资委研究室副处长张金明说:“由于国有大企业资产总量较大,一般情况下,管理层自有的和可以规范筹集的资金难以或无法达到控股所需资金的数额,脱离我国实际情况推行管理层收购,难以避免不规范的融资行为发生,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张金明表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可以探索试行管理层收购或控股,但要切实做到规范推进,公开公正,有效维护出资人、债权人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产权改革要做到“流动而不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是国企改革的根本之道 20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绝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在坚持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方向前提下,不断探索完善创新。 实际上,尽管不同学者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他们在一些重要的观点上已经达到共识,必须正视改革中的负面效应,正视国资流失,正视体制转轨进程中的职工权益保护与改革巨变中的社会公平,更加有效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要规范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交易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化、市场化操作,做到产权流动而不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法规的完善和建设,消除法律盲点,强化监管,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行为进行规范。 …… “用市场的机制、市场价格引入职业经理人,并按照其创造的绩效建立起刚性监管指标,做得好就给你高薪,做得不好就炒其鱿鱼。我相信能有效地增强国企的控制力。”郎咸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改革不怕有分歧,期望人们有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奉献国企改革的解决之道。” 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与这场讨论相伴随的,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10月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带队奔赴东北三省,抽查地方国企改制工作;而为抽查地方国资转让情况,国资委、财政部、监察部及工商总局共同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也已下到地方。 “国企改革已进入破难攻坚阶段,但国企改革总是在探索中积极前进。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国企改革的成功。”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如此表示。(完)(责任编辑:刘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