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鹰之民族也风流 将发明演变为风情万种的习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08:56 东北新闻网

  被誉为鹰之民族的契丹人生活在大漠之中,人们通常以为他们在发明创造上建树颇少,但实际上,契丹族的发明创造有许多独到之处。一些发明创造至今还在延用,另有一些发明创造则演变为风情万种的习俗,在我国民俗史上独树一帜。

  皇帝就职用替身

  公元907年正月庚寅日,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契丹可汗的大喜日子。此前,人们已用带皮的榆柴薪堆集了一个三十二尺高的柴坛,柴坛共有三个大台阶,台阶上铺设了华丽的毡子,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辰一到,便举行契丹可汗就职的柴册仪了。

  此时的阿保机,即紧张又兴奋,他正坐在一顶帐篷内,等待着登坛就职。阿保机是头一天夜晚住进这个帐篷的。当时,人们按照柴册仪的习俗,秘密挑选九名身材与阿保机相似的替身,穿上同阿保机一样的衣服,装扮成假皇帝,于当夜子时,同阿保机一起悄悄地分头走进预先设置好的10个帐篷内,等待着大臣们入帐捉认真皇帝。

  第二天一早,等在帐外的契丹大臣推门进入帐内捉认真皇帝。当阿保机被捉到时,捉认的大臣说:“你是皇帝。”阿保机用契丹语说:“我不是皇帝。”如此三番,阿保机方说:“是便是”。大家一片欢腾,为阿保机换上契丹皇帝服装,在文武大臣的前呼后拥中,来到柴坛下。

  这时,契丹八部的几位老者来到阿保机面前,引导和拥簇着阿保机望日四拜,再拜七祖殿、木叶山神、金神、太后、赤娘子,然后骑上马,由阿保机母亲族的一位老者牵着马缰,侍从们跟着,向一个土岗走出。途中,阿保机从老者手里接过马缰,纵马奔驰了一阵子,从马背上下来,做跌倒的样子,老者和侍从们忙上前把毡子盖在他的身上。[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1

  然后,阿保机登上土岗,诸部大人、文武百官早已在此排列整齐,向土岗遥遥跪拜。阿保机命侍从到众臣面前宣谕:“我无德能,诸公何不另选贤德?”众臣齐说:“可汗功高望重,四方归服,臣等愿听可汗之命!”阿保机又说:“你们立我为王,我将赏罚严明。有功者升官,有罪者黜而弃之。你等愿听我的差遣吗?”众臣齐呼:“唯命是从!”最后,阿保机命令侍从把一块大石头埋在地下,封石以志之,然后点燃柴坛,告祭上天,并拜前一位可汗,受各部所上的玉宝、玉册,大宴群臣。群臣们三呼“万岁”,各部进赭白羊各一群。至此,阿保机登基的柴册仪全部进行完毕。

  实际上,柴册仪是契丹早期社会推选契丹部落联盟长(即大人)的一种仪式。在契丹社会早期,部落联盟长是由八部大人共同推举的,每三年推举一次,选择雄勇有谋的人为大人,领导契丹人的生产、生活。这种选举制度,基本反映了契丹社会早期的民主气氛。

  有趣的是,在耶律阿保机之前,有一个叫罨古只的夷离堇搞柴册仪换衣服时,他的异母弟弟辖底乘机把他的衣服穿上,乘白马而出,并且唆使自己的同伙大声叫嚷:“夷离堇出来了!”

  就这样,辖底轻易地把夷离堇掉了包。当然,辖底取代罨古只,并不仅仅是利用柴册仪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当时辖底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基础。

  进入契丹社会原始阶段后期,柴册仪已由定期更代转而连续蝉任。到了阿保机时期,便用武力废除了这种选举方法,他自立为可汗,但其就职仪式仍然保留了柴册仪的礼仪。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以后,皇位的继承仍然模仿古代选举大人的形式,赋予其皇位继承的合理性。

  一些史学家认为,契丹柴册仪的演变过程表明,柴册仪最初还有民主选举的成分,以后逐步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利用这种制度化的礼仪,赋予部落首领的权力以合理、遵照传统的外衣,表明联盟首领的选举逐渐变成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正向专制方向迈进。[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2

  然而,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从契丹柴册仪中,看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在阶级社会的发映。而正是这种民主成分的延续,才使我国的封建专治统治被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并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本命年“是契丹人发明的

  过”本命年“,对于华夏子孙来讲并不陌生,过”本命年“时,人们一般要系红腰带或穿红裤衩,也有在衣服上缝红布条的。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

  我们在辽河流域采访时了解到,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当时已经用十二生肖纪年,每十二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一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据《辽史·国语解》记载,再生礼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但这-活动以后演化成为宫廷中具有政治意义的礼仪活动,只有皇帝、太后、太子及夷离堇(契丹部落酋长)才可以举行再生礼。举行这种纪念活动的日期也不是在诞生那一天,而是另择吉日。

  再生礼的主要形式是在皇帝”本命年“的前一年冬季,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再生之礼的仪式。在行再生礼前,先在”禁门北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再在再生室的东南,倒植三株崎木。到行礼那一天,将童子及老接产妇预先安排在室中,室外有一妇人端着酒,有一老者拿着弓箭立于室外。

  太巫致奠神主后,群臣奉迎皇帝出寝殿到再生室,脱掉衣服、鞋子,带着几个童子从崎木之下走过三次,每过一次,接产老妇便念叨着祝福的致词,手在皇帝身上做拂拭动作。当儿童在崎木下走过七次时,皇帝卧于木侧,老者此时击打箭袋说:”生男矣!“这就表示皇帝又从母亲胎中降生完毕了。[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3

  然后,太巫、群臣称贺,并送上礼物表示庆贺。皇帝拜先帝御容后,宴饷群臣。这就是契丹人举行再生礼的全过程。可令人称奇的是,众人送给皇帝的礼物多为包婴儿的襁褓、彩结等物。

  据辽宁省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丁一介绍,辽代举行再生礼,大多不和十二年之数,多是在有重大事情时才举行再生仪式,政治意义多于纪念始生的意义。一般来说,契丹皇帝行柴册仪前要先行再生礼。

  辽代契丹人纪念”始生“的”再生礼“习俗,对我国北方地区一些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经流传到了汉人、蒙古人、满族人之中,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契丹女子爱“伪装”

  西院琵琶拨未休,血箫东院起梳头。春风暖入肌肤滑,初点胭脂洗栝萎。结束谁家好细娘,额痕犹带昔时黄。画眉不用斋堂墨,学得辽西拜佛装。

  这是一首描述契丹妇女佛装的咏诗。”佛装“是契丹妇女保养面部所使用的一种面膜。契丹人所生活的辽河流域冬季寒冷,为防止皮肤裂,便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护面方法:即冬月在面部涂抹上一层金黄色的面膜,以防止风沙、严寒的侵袭,保护皮肤。因这种面膜涂面如金,所以谓之”佛妆。“

  有意思的是,这种佛妆至春天才洗去,其面部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宋朝彭汝厣诗赞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

  据史料记载,契丹妇女涂的黄色面膜为栝萎,属葫芦科植物,根可做淀粉,名天花粉,果实色黄,果仁多脂。除面膜外,契丹人炼制的化妆品--玫瑰油也有独到之处,”其色莹白,其香芳馥,不可名状“,作为礼品送给宋廷时,每次只送一盒。宋徽宗时,用金钱收买辽朝使者,询得制作秘法,才仿制成功。[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4

  契丹妇女的发型也很特别。把头发修饰得花样百出是现代人的时尚,而在中国古代汉族却恰恰相反,认为”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把全发挽成髻。契丹妇女对头发的修饰比汉人要开化得多,在未出嫁之前髡发,出嫁以后蓄发,高髻盘顶。髡发一般是前额边沿部分剔去,保留其余的头发。

  契丹男子髡发的样式与女子不大相同。一大批出土资料为我们了解契丹人的髡头发式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材料,从辽墓壁画所绘的官僚、待卫、奴仆等不同身份的契丹人中可以看出,男子装束都是髡头,髡发的款式各有不同,有的剪去颅顶部分,保留其它部分;有的在额两侧各留不相连的一绺长发,其它全剪掉;有的在脑后留一绺头发。据说,当时官场上最时髦的发式是头上”贮发一总“。

  据文献记载,契丹髡发是从鲜卑、乌桓传下来的。鲜卑、乌桓无论男女老少皆髡发,所谓”父子男女相对踞蹲,以髡头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

  髡发,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方式。三国时,曹操为了执行”踏青苗死罪“命令而割发代首。但契丹人却不这样认为,北方春天漫扬的黄沙,冬天呼啸的寒风,马背上的驰骋,灌木丛林中的穿梭,长长的头发给人们带来很大不便,莫不如把头发多剪掉些利落。

  契丹女子的佩饰很多,也很讲究。一般头上都用法髻,有的还带”步摇“。契丹人不论男女都有挂耳饰的习惯,男子的耳饰为耳环;女子的耳饰样式很多,有耳环、耳坠、耳泡等,质地有金、银、玉、骨等。

  契丹人的衣服种类比较齐全,常见的有长袍、短袄、内衣等。在宫服方面,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在服饰方面也实行双重体制,南面官穿汉服,北面官穿契丹服装。[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5

  一般契丹百姓穿着的服装,有着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我们从辽墓出土的壁画中看到,男子穿着的服装上衣多为圆领、窄袖、左衽的长袍,衣长过膝。也有穿直领左衽长袍的,还有对襟短上衣等。下衣一般穿长裤或连靴裤。一般戴毡冠,也有以巾裹头的。鞋多穿长筒靴。契丹女子的服装直领左衽长袍,又称”团衫“,前拂地,后长曳地尺余。下衣多穿裙或裤,裙多穿在袍的里面。女靴与男靴的样式稍有不同,靴勒的两旁开(礻旁加契),与今日某些女士拉链高筒靴相似。除了长筒靴以外,有的契丹人也穿草鞋。

  此外,契丹女子也很注意牙齿保养。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看到了契丹人发明的牙刷,据说这两把牙刷是1954年在清理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卫国王墓时发现的。牙刷柄是骨制的,植毛孔有两排,每排4孔,与现代牙刷极为相似。这是我国历史上发现较早的牙刷,比欧洲的牙刷史早600余年。

  涮火锅的”专利“属契丹

  涮火锅是当前我国餐饮市场上最流行的就餐形式,无论走到哪座城市,都能看到”火锅城“、”火锅店“之类的招牌。然而,关于涮火锅的发明人,现在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蒙古人发明的,也有的说是满族人发明的。事实上,上述说法都缺乏有力的物证。

  那么,涮火锅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人发明的呢?我们最近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采访时,在当地的-个辽墓壁画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三个契丹人吃火锅的场面。

  这三个契丹人于穹庐之中,围着一个火锅,席地而坐,正用箸在锅中涮食肉片。火锅的前边放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盛佐料的簋,还有两只酒杯,方桌的右侧还备有酒瓶。从这张壁画中可以看出,契丹人吃火锅用的锅子、燃料、肉片、佐料、酒具、筷子等全部完备。[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6

  敖汉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依据这张壁画,我们可以把发明涮火锅的专利权颁发给契丹人,后来的蒙古族、满族人的火锅吃法,都是向契丹人学的。“

  据黄斌所著《大辽国史话》记载的传说,世界上第一次吃火锅发生在契丹军向渤海国进攻的途中。当时辽太祖耶律阿宝机领兵攻克扶余府后,派惕隐安端、萧阿古只为先锋,带领一万精骑兵向渤海国纵深挺进。阿保机带领本队在其后跟进。

  行至天门岭附近时,阿保机下令宿营埋锅煮肉。契丹人以前是常吃生肉的,只不过后来才习惯把肉煮熟食用。具体方法是:将宰杀的牲畜或野兽放血,剥皮去掉内脏后,整个或砍成几大块,放入大锅内,加水烹煮,熟后食用,有时半熟吃起来也蛮香。

  这次,当军士们刚把锅里的水烧开,就听得探马来报:”一大队渤海兵将杀来,离宿营地已不远了。“契丹军连续行军一天一夜,疲劳不堪,腹中饥肠咕咕怎以迎敌?英明果断的阿保机立刻传令:”马不离鞍,刀不离身,卒不离伍,锅不离火,将肉削成薄片,轮流涮着吃!“

  将士们这下可高兴了,有的士兵将肉片削得如盾牌一样大,像铜钱一样薄,轮到自己涮时,在锅里一搅和,成了半熟,一个肉片就能吃饱,吃起来也特别香。

  将士们很快填饱了肚子,还吃得情绪高涨。此时,渤海军队杀来,契丹兵将顿时浑身是劲,杀性大起,如狼似虎地向渤海兵扑去。渤海兵哪里是对手,一忽儿就被杀得血流成河。

  战后,契丹将士们反复琢磨当时那顿肉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又模仿着涮着吃,果然依旧味道异常。将士们把这事报告阿保机,阿保机尝后也大为高兴,此后,涮锅子在契丹军民中迅速传开了。[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7

  据文献记载,契丹人的饮食结构,早期主要以”食肉饮酪“为主,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开始兼食一些谷类,并食用一些蔬菜和干鲜果品。契丹人把从森林中采来的野果用野蜂蜜浸渍,再取出风干,既保留了水果的原味,又便于保存和携带。

  契丹人常把蜜饯果脯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北宋皇帝。北宋大学者欧阳修出使契丹,宴会中有一种蜜渍李子,令欧阳修十分喜欢,契丹人便将此物改为”欧李子“,一时成为南北美谈。

  辽河流域冬季漫长而寒冷,契丹人将一些晚秋收获的水果,如梨、柿子等,冷冻起来,制成冻果保存,吃时随化随食。《辽史拾遗》载:”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旧例互置酒三行,时方穷腊,坐上有上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接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

  有意思的是,这种冷冻保存水果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东北人冻梨、冻柿子的制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延续。而契丹人发明的蜜饯果脯如今成了北京的一大特产。

  内地西瓜出自辽土

  公元947年初秋的一天,一个名叫胡峤的中原人漫步在辽朝首都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的东郊,当他行至距上京40里的一个名叫珍珠寨的村落时,突然发现道路两旁摆了一些”冬瓜“摊床。令他吃惊的是,人们把这里的”冬瓜“称为西瓜,买西瓜后不是拿回家煮熟吃瓜皮,而是就地拿刀切开,吃其内瓢。

  出于好奇,胡峤也买一个,切开后对着红色的瓜块”喀嚓“。咬了一口,顿时一股香甜的液体流入喉内,一股清凉之气留在口中,一身暑气为之消散。胡峤见有如此美味,怎肯甘休,放开肚皮大吃一通。[未完请看](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8

  这个胡峤,就是文献记载的最早吃西瓜的中原人,也是最早了解和记载西瓜栽培技术的汉人。胡峤来自于同川(今陕西省大荔县),初为辽朝将领萧翰掌管文秘,于公元946年随萧翰到辽上京地区,在此居住了7年时间。他发现了西瓜这个天下少有的美味后,便到处寻访西瓜的来历和学习栽培技术,尔后将此技术带回中原。

  据史料记载,西瓜的栽培最早出现在古代埃及,在中亚地区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西瓜至少有3000年的栽培史,是两河流域人们主要水果之一,中亚人称其为”阿吾丝“。

  契丹建国前,人们不知西瓜为何物。辽初,阿保机为了打开西域的交通线,亲率大军两次西征,占领了河西走廊以东的全部地区,迫使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回纥政权俯首称臣。

  契丹军队在炎热干旱、水源奇缺的沙漠地带作战,饮水保障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而南疆沙漠绿洲盛产的西瓜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成为沙漠行军的必备品。西征胜利后,阿保机下令把西瓜的种籽和栽培农艺师带回上京。

  由于辽上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新疆地区差别很大,契丹的农艺师便根据西瓜特性,摸索出一套适应寒冷地区的西瓜种植技术。松漠地区无霜期短,地温回升较慢,倒春寒现象十分严重,契丹的农艺师们采取了先育苗再大田移栽、利用牛粪发酵提高地温、田上盖草帘防霜冻等方法,保证了西瓜在契丹境内安上新家。

  辽末金初,西瓜的种植技术传到内地,中原人认为这种水果来源于西域,按照契丹人的习惯仍称其为西瓜。[未完 请看](新华网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9

  除西瓜栽植外,契丹人还在数学、天文、医疗、运输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发明创造。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收集到这样几件史事:十一世纪初,意大利人斐波拿毕所写的书中,有一种”契丹算法“。这种算法是在运算中进行两次假设,也称”双设法“。实际上是方程解法中的”直线插入法“,也就是中原古老算法《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问题。

  公元1077年冬至,宋臣苏颂出使辽朝。由于契丹历与宋历法推算不同,冬至日时间产生了差异。苏颂与辽朝馆伴之间在冬至日时间问题上发生了争议,苏颂以才智解决了当时争执。当苏颂回到宋朝后,宋神宗问契丹历与宋历到底哪个对,苏颂不得不如实承认契丹历比宋历水平高,是正确的。

  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的一个辽墓里,穹窿顶部中心发现一彩绘星图。过去一般认为,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是明朝末年欧洲天文学传入我国时带来的。而这一彩绘星图的发现,使这一时间大大提早,而且契丹人还对图形进行了中国化的改动。

  契丹有一种特效麻醉剂”鬼代丹“,与汉以来的”麻佛散“相似,外科手术时麻醉效果甚佳。冰罨疗法是契丹人发明的,如辽太宗患热病,以冰罨贴胸腹四肢,这是中国冰罨疗法之始。契丹人还发明了水陆两用车。这种车多作大舟,安四轮,陆行以载辎重,遇塘水黄河,则脱轮以渡人马。水陆两用车主要用于军事,制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契丹人对外一直保密,当时中原人还没有掌握其制作方法。(新华网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10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