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底前将建20余个分布均匀的应急避难场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16:56 北京晚报 | ||||||||
本报讯 (记者孟环) 今天上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防范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保证公共安全”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中了解到,年底前,北京将新建2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本市现正在制定《北京市城八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规划》,将增加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并尽量做到均匀分布,使北京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走在全国的前列。
220位市人大代表提出12件“同类”议案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石定果、沈梦培、印红羽等220位市人大代表就本市提高防范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保证公共安全问题提出了12件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议,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们的议案,由主管副市长负责,组织18个委办局以及宣武区政府、崇文区政府共同办理。 据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从目前的情况看,本市在这四方面都面临严峻形势。 众多“高招儿”保证“公共安全” 今年,结合旧城区改造和万米大绿地建设工程,首先在南中轴综合整治工程中增加了紧急避难设施,年底前本市更将新建2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其实,去年9月市政府就在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使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城市。 市政府及相关委办局为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作出的努力远不止这些,本市筹建了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还制定和修订市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加强了全市专业抢险救灾队伍的建设、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大检查、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等等。此外,本市还会做好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规划、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演练、开展城市危险源和应急资源分布现状的调查,加快相关数据库与电子地图建设并加快北京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立法工作。 委员强调“应加强对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宣传教育” 刚刚听取完市政府的报告及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相应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委员们就纷纷按发言键要求发言,一开始便有张家旺、吴秀萍等六位委员排序等候审议发言,而且每人的发言都既有总结性评价和观点,又有充分的事实和数据分析,一看大家就是“有备而来”。第一个发言的张家旺委员认为,保证公共安全要有长远战略,要有不同层次的系统的方案。 吴秀萍委员发言说,政府应加强对人民群众安全防范的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使安全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基层。可否设一个固定的“宣传日”来普及市民应对危急事件的能力,相关部门也可以编写相关的知识手册分发到群众手中。 续伯聪委员在自己发言中的7点意见中首先也提到了加强对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宣传教育的问题,此外他还提到今夏大雨带来的那次交通堵塞事件,他建议应检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