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边疆万里走兵团·一线写真(4)(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8:3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2004:边疆万里走兵团·一线写真(4)(图)
  每到棉花丰收时节,金银川便吸引来大量的内地民工摘棉花。而仅仅在农一师一团,每年产棉就达5000多万公斤。新疆建设兵团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基地。本报记者李瑾摄

  “天下第一团”:从南泥湾到金银川

  军号嘹亮,上工下工。在距离阿克苏60多公里外的小镇金银川,依然保留着用军号通告作息的军队习惯。也不奇怪,这里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农一师一团的团部所在地。

  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团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农一师一团的前身是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曾经名震中外。这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坚持了8年抗战的英雄部队,从黄河边打到长江南,开辟了南泥湾,保卫过延安。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的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3年3月,这支部队组建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团。从此,在天山脚下,官兵们白手起家,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垦荒地,创出一片新的绿洲。

  今天,当时因挖井打水而出来的尽是黄沙而得名的“沙井子”,已经被一团人改造为盛产金灿灿稻谷和洁白如银的棉花而闻名遐迩的“金银川”。

  当我们驱车进入一团垦区,一边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边是稻田里金穗飘香、棉田里棉絮如银的壮丽田园景色。这样巨大的反差,能不叫人感慨良多?

  苦日子,一团的人从来都不曾忘记。陈宏明5岁时跟随父母来到金银川,那时这里还叫“沙井子”。“整个团部就前后几排土坯房,什么都没有。当时天冷了,去团里小卖铺买绒衣,都没有小孩的。”

  如果说开垦戈壁荒滩要的是体力,那么,将这万亩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就需要多些耐力了。1953年一团开垦出6万亩土地种小麦和棉花,结果,连续三年大丰收。但是,到了1956年,土地盐碱度上升,当年全团颗粒无收。怎么办?

  这支曾将南泥湾建设成“陕北的好江南”的队伍,岂能轻言放弃?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先后在大田旁挖了1246条比大田深的排碱渠,利用盐碱溶水且低渗的特性将土壤里的盐碱排到渠里,这样,土壤盐碱度大为降低,水稻、小麦和棉花就能蓬勃生长。果不其然,转年水稻就获得丰收。从此,一团生产每年上一个台阶,逐步发展成如今金山银海、绿树红花的金银川。

  50年沧桑,一团人用心血和汗水开拓出了一片绿洲———20万亩良田组成了翡翠般的塞外江南。老军垦“戈壁荒滩上建花园、创造人间奇迹”的美好愿望,已经现实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美好的生活用实在的数字来表述,也毫不逊色:2003年一团GDP达到2.3亿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从南泥湾到沙井子,从沙井子到金银川,这支英雄的部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从沙井子到金银川,一条南泥湾的路,从泥泞走向远天。我们看到,南泥湾的精神在边疆落地发芽,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兵团精神,支撑兵团儿女开创出戈壁新世界。(本报阿克苏10月21日电)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