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让“高技巧”湮没音乐韵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4日11:12 东方网-文汇报
  不解乐曲含义和文化,手指只能制造正确的“噪音”,专家质疑眼下的琴艺教学——别让“高技巧”湮没音乐韵味

  文/本报记者姜澎

  钢琴练习曲《诉说》细腻地描绘了两个人从柔声交流到大声讨论又回到娓娓诉说的过程,但在一个学了3年多钢琴的中学生弹来,却完全成为手指在琴键上“气喘吁吁地跑步”,虽然不打一个“结巴”,却是所有的音调和轻重都一样平均的“进行曲”。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谈起眼下音乐教与学的问题,就有一箩筐的话要说。

  学生:忽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一名专业学生弹奏配合《哈姆雷特》中关于存在或毁灭的名句朗诵的曲调,结果曲调之间的停顿和空白被弹得像一个结巴在说话,而这些停顿原是为了增强这个命题的沉重和矛盾。我让学生朗诵这句话,发现他的‘朗诵’也就是平平淡淡地把这句话说完;

  “常常看到学生一天10个小时坐在乐器前,研究自己的弹奏手法是否正确,姿势是否美妙,手指头是否能高速运动,结果却是把高难度的乐谱改造成了每个音都正确的‘噪音’。有时,我实在忍无可忍,就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演奏,学生的回答却是‘我不是连高难度的曲子都能完成吗?’”

  在随口举了两个令自己很无奈的例子后,赵晓生教授特别强调,没有真正理解乐曲的含义,你就不可能弹奏出音乐的韵味。乐曲的完成不是弹奏出每个音符,而是制造出动听的有内容的声音。只有声音有审美感受才可能弹奏出真正的音乐。不同的人对声音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弹奏乐器的目的,否则弹奏乐器完全可以通过机器来“代劳”了。“说到底,音乐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只有是否与音乐融合之区别。”

  赵教授表示,现在学钢琴和其他乐器的人都很多,不少考级的学生,还能一路考到7、8级甚至10级,但“其中不少人,甚至有些钢琴系学生,都还只停留在手指头运动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内涵的理解和表达。只是演奏,而不是音乐。”

  老师:忽视对音乐故事的讲解

  差不多每一个学钢琴的孩子,都练过《啄木鸟》这个曲子。这其实是一个小啄木鸟在树林里啄食虫子,因找到很多虫子而受到啄木鸟爸爸表扬的快乐小故事。但是在考级时随机询问一下,却几乎没有孩子能够说出这个曲子的故事。钢琴教师只指导操作技术、忽视音乐内容讲解,已经成为学生制造噪音的重要原因。

  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从3、5岁的琴童到20岁的专业演奏人员,都经历过在老师的带领下识谱、学手法、练习,这也是学乐器的三步曲。目前,在大多数孩子看来,这三步曲实际上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苦练。但很多音乐教育专家则认为,其实不论什么乐器,首先都应该是人的大玩具,而乐曲则是玩这些玩具的工具,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工具。每个乐曲都有一个故事,或者是一个场景的体现,教师首先得进入这个场景,把音乐的内涵诠释给学生听,才可能让学生理解音乐。但现在很少有老师从乐曲的内涵出发给学生讲故事,讲历史,讲解音乐的背景。

  赵晓生教授表示,现在孩子们学习时练的曲子大都是国外作曲家的作品,很多是国外各个时期的流行音乐。国内音乐专家完全可以把中国的乐曲甚至是流行音乐改编成可以练习乐器弹奏的曲子,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接触自己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乐曲,让他们感悟了解音乐内涵和对乐器的把握,这样更有利于真正地“走进”音乐。

  小小琴童,是否真能理解音乐的内涵呢?
别让“高技巧”湮没音乐韵味(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