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汽车走进百姓家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4日17:12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编者按昨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星沙企业文化论坛开讲。围绕“汽车与文化”这一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专家学者妙语连珠,纵论汽车企业文化的现状与前景,与参会的知名汽车企业界人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加入WTO前夕,汽车曾是最令人担忧的产业之一。不少人预言,一旦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将会遭受严重冲击,甚至可能使中国的民族汽车产业荡然无存。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同时,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能源、环保等问题也成了与会专家关注的重点。专家们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让汽车走进百姓家庭(图)
图为第二届中国星沙企业文化论坛现场。余志雄 摄

  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 陈清泰

  汽车与文化,有着广泛的渊源联系。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大众汽车消费将改变社会。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随着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将带来哪些变化?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汽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在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还将改变人们对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结构、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等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

  把大众汽车消费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汽车又是一个大量耗能、影响环境的产品,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政策和法规,才能引导汽车生产和使用走向节能、环保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后,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应进一步转向大众汽车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汽车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可持续性。

  当前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一是制定汽车消费政策,通过税费和价格调整,鼓励和引导大众汽车消费。二是制定基于节能和环保的燃油政策。三是制定燃油经济性节油限值标准。四是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政府应统筹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因素,从长计议,经科学论证,及早制定并颁布中长期的汽车排放标准升级时间表。一方面,保证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员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污染控制,提高社会性管制科学性;另一方面,使厂家以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开发新的技术、进行技术改造。

  汽车企业必须承担其作为“企业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造成对环境的直接损害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一个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其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的“通行证”。企业要在考虑供需决策的同时,考虑对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影响。汽车企业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但更要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实现。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社会道德和诚信度高的企业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汽车产业具有广阔前景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

  关于汽车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当中的难点之一,而且可以说是最困难的难点之一。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汽车方面的谈判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中国对于汽车产业的高度保护。二是当时对外国外商对中国汽车产业投资进行了诸多限制,而且有很多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三是对当时投资汽车高度的中央集权审批。

  现在回顾起来,当年入世谈判最担心的汽车问题现在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2003年,中国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达到43亿美元,逐步改变以往只进不出或者大进少出的局面。这说明,产业保护不利于中国汽车业发展,早点放开才能促使中国汽车业更快进入世界经济舞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由于进口车价格下降的预期,使得国产汽车率先降价,引发了全国汽车市场降价的连锁反应。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争相进入中国,带来最先进的技术、最新车型,使中国汽车吸引外资出现全新的局面。

  汽车价格长期的扭曲如果不得到纠正的话,不可能有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过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度保护对国外厂家来说只是保护进入到中国的外国汽车企业,具体来说当时实际保护了某一个企业,使其以一个品牌车型长期占领中国市场。事实上只有吸引全球各大汽车供应商进入中国,才使得外国汽车公司把他们最先进的技术、最新车型带入中国,从而使中国汽车在吸引外资方面进入全新的局面。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具有广阔前景,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进行判断。

  第一个机遇也就是第一个大转移,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汽车产业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转移将成大趋势,国内汽车在制造、技术方面将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必将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在满足国内汽车配额需要的同时,具有广阔的出口前景。中国必将逐步成为全球生产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国。

  第二个机遇也即第二个大转移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我国60%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是10%,有的是2%、3%。中国必然要走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的过程,这将带动整个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城市人口将转移到郊区去,中国的汽车保有量特别是轿车保有量将有大发展。同时汽车在农村也起着很大作用,农用汽车的需求也必将增加,这给整个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建立“三化”汽车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张小虞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汽车工业影响不是很大,没有出现负增长,只是增长有所回落。基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变、汽车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不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变,汽车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生产企业供不应求的状况一去不复返、销售商只销售不服务一去不复返、一切不规范的销售行为一去不复返。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汽车市场,应该是我们着力追求的目标。企业要进行自我调整,大力开发研制零部件。形成负责任的制造商、讲信用的销售商、讲科学的消费者的市场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如销售维修一体化的模式、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销售方式进行经营的模式。

  汽车4S店进入5S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李京生

  现在汽车4S店进入5S阶段,二手车阶段,增加了更多盈利点。目前,二手车的主要问题一个是过程不规范,信息不畅通,体系不完善,买卖两艰难,产业难形成。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二手车的销售量都超过新车,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二手车销售会不会影响新车销售?恰恰相反,肯定会促进新车销售,因为可以挖掘一大批潜在消费者,使原来用新车的消费者去换车,可以以旧换新,以新换旧,可以使汽车市场有一个急剧增长。流通的主要内容实际也是我们巨大的商机,在长沙这个地方甚至在全国都是空白,应该引起人们关注来创造更好的效益,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取得自己的利益。主要是评估收购、检测维修、零售拍卖、拆检回收。这些都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但是目前在中国国内是空白。混卖店的调整方向是建立电子商务模式,适应网络新一代的需求,提高销售人员水平,迎接汽车时代的到来。

  在竞争中出奇制胜

  湖南大学副校长 钟志华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行业。提高汽车技术产业水平,实现汽车的“高性能”,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都重视在汽车技术创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什么是“高性能汽车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做到在交通事故后出现“有惊无险”和“无惊无险”,做到“车毁而人不伤”。高性能汽车的典型特征就是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美观、实用、宜人等。汽车先进制造技术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在品质上要以合理的原理和结构获得预期的性能,加大设计投入,尽可能缩短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技术创新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有挑战也有机遇,具体说,今后进入产业门槛会越来越高,产品成本上升,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技术创新也要打破竞争壁垒,促使产品成本的下降,在竞争中出奇制胜。

  突出特色做精做强长

  丰集团董事长 李建新

  对湖南汽车工业的回顾,我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早期有基础、中期已落伍、今天有突破。

  湖南汽车工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国内SUV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低端产品、零部件的开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多和发展成本低,这是我们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则在于企业的规模偏小,装备技术比较落后,整体研发能力不强。发展湖南汽车工业,必须突出特色,做精做强。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拓农村市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发展本土汽车产业。

  作者:程放军 舒薇 廖青

  (来源:长沙晚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