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马拉松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02:41 京华时报

  作者: 来源:背 景 组委会称报名表按国际惯例制作

  北京马拉松赛运动员猝死事件发生后,选手参加重大体育赛事时权益如何保护、主办方有何权利和义务引起人们关注。据《新京报》报道,10月19日大赛组委会称,被一些人认为有“霸王条款”的报名表是按国际惯例制作的。该报名表上书:参赛者保证发生任何伤亡事故均由本人负责。

  23日,猝死运动员胡守礼的弟弟发表公开信,对事件给组委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向组委会表示歉意。据胡守礼的弟弟说,10月20日,组委会第一次派人到他家表示问候和哀悼,但并没有道歉和谈及责任方面的事宜。组委会负责人王大卫表示,对胡守礼猝死的责任认定及是否该道歉等,他觉得需要当面听到死者家属提出要求后再给予答复。

  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将于12月初成立体育法学研究会,重点研讨依法处理有关体育事件、加强体育立法等焦点问题。直评多学学国际惯例中人性化的一面

  死者尸骨未寒、病者尚未痊愈之时,主办单位就急急地站出来表态,并且抬出“国际惯例”来为自己开脱、推卸责任,这样的局面实在让人痛心———国际惯例真的就排斥温情吗?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惯例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生命的离去,甚至暗示其咎由自取吗?

  笔者相信,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制定参赛报名表时依据了国际惯例。但是,笔者也绝对相信,国际上没有漠视死伤运动员生命的惯例!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雅典残奥会上,为了悼念9月27日在重大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难的7名高中生,雅典奥组委宣布取消闭幕式上的所有文艺表演。这算不算是一种“生命至上”的惯例呢?乐于搬出国际惯例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不会对此一无所知吧?

  同样是竞技体育,职能相近的组委会,雅典人以取消闭幕式的文艺表演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而我们的马拉松组委会面对两名死者和13名被送往医院的运动员时,却不肯说一句温情的话语!这是什么样的国际惯例?

  也许雅典和北京并不具备可比性,但笔者清楚,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都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挑战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张扬生命的潜能,而生命是所有这些内容的载体。生命不复存在,任何挑战就变得毫无意义。

  笔者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评论谁破坏国际惯例。因为,国际惯例实在是一个大的可以压死人的规矩,而且对于那些如笔者这般视野不够开阔的国人来讲,那简直就是金科玉律,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笔者怀着善良的心情期待着,一些人在引入国际惯例时能够全面一点,别搞那些以偏概全的把戏,多学学国际惯例中人性化的一面,别将那些人情味浓的或者对自己无益的规则置于脑后。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0月22日文/刘利军追问 为何国际惯例总对百姓不利

  为什么国际惯例一到中国就都成了对普通民众不利的条文约束呢?从银行卡收费到宾馆旅店12点结算,再到如今的参赛报名表,无一不是打着国际惯例的招牌。是不是国外也真的就如所谓“国际惯例”所言呢?如果真是这样,看来全球民众都在承受着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国际惯例,却还依然乐在其中。这样的结论实在令人不可思议———难道人们拿来惯例都到了不分好坏的地步?

  不过我想,西方那些饱受民主思想熏陶,法律维权意识高昂的民众,应该是不会纵容这样的惯例横行于世的。显然,我国一些组织和单位部门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有了偏差,将很多好的国际惯例抛到一边,却把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惯例甚至是糟粕全盘吸收进来了,以致出现了如今的格局:很多国际惯例并未给人们带来与世界接轨的进步之感,反倒让人觉得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十足借口。

  环境和国情条件不同,在外国可能习以为常的惯例,到了中国则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民众很难在内心对这样的国际惯例认同并接受。就拿北京马拉松赛来说,组委会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组织机构,对于马拉松这项长距离运动的危险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面对两万多名参赛者,而且其中缺乏运动专业背景知识的业余人士又是如此之多,理应做到防患于未然,把该运动的相关知识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参赛者,并且做好体检工作,让参赛者“打有准备之仗”,而不是仅凭一时热情。只学习国际惯例的一些“皮毛”,却疏于审视我们具体国情,根子里是对人们生命的漠视。

  因此,如果我们学习过来的国际惯例个个变成伤民损民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宁愿选择不赶那个时髦,不与国际接轨。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0月22日文/王纪旺辨析 忽视伤害有损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医疗预防保障措施,一向是中国的弱项。对医疗预防与保障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忽视。这次NBA中国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NBA赛前的预防保障措施几乎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为了防止运动员无谓受伤,连地板也要从美国空运来,并派专人亲自监督安装。其中的职业素质暗含着对运动员生命权的尊重。

  医疗预防与保障的法律和相关措施的执行如何体现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和反思。摘编自《羊城晚报》10月23日文/尤小立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