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雪龙”起航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08:52 解放日报

  今天,“雪龙号”开始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这是它八下南极、两上北极后,又一次踏上新征程。这是一次更艰巨的挑战,科考队员将向南极最高点“冰穹A”发起冲击;这是一次中场谢幕前的精彩亮相,归航后“雪龙号”将暂别冰雪舞台,接受脱胎换骨大改造。

  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首次中国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斗转星移,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20年。

  “不可接近之极”

  江风中,记者眼前的“雪龙号”算不上庞大,却格外厚实,2万吨总吨位中有1万吨是自重。厚厚的钢板、坚硬的船艏、锋利的冰刀,就靠它们,“雪龙号”一次次从无边的冰面中“杀”出血路。

  21次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张占海博士说,这次最重要的任务是,穿越南极冰盖内陆1300公里,抵达“冰穹A”最高点,并建立临时观测站。那里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的地方,海拔4039米,也是距海岸线最遥远的冰穹,气候条件极端恶劣,人称“不可接近之极”。此前,国际上还没有从地面进入“冰穹A”开展科考的先例,“中国要去占领这空白点和制高点”。

  南极科考有4处“兵家”必争之地:极点、冰点、磁点、高点。前三点上美、法、俄都已建立考察站,只剩下最难啃的高点“冰穹A”。利用那里厚积的南极冰芯,可以延长对于全球气候记录的研究。这次考察,将是中国在南极建第三个科考站的开路先锋。

  破冰击浪之舟

  从无到有,中国极地科考如今拥有一船三站:雪龙号、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仅20年时间,中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极地探索之路。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考派出“向阳红号”,并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向阳红号不是专用破冰抗冰船,无法深入南极严寒地区。长城站最后落户地点,没有进入南极圈范围。遗憾!

  1986年,第二次南极科考,改用从芬兰引进的“极地号”。它原是一艘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但不能破冰,经改装成科学考察船。

  1994年,从乌克兰引进的“雪龙号”来了,它具有B1级破冰能力,能以1.5节航速连续在厚度1.1米冰层中前进。船上拥有200平方米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以及数据处理中心。有了它,中国极地科考如虎添翼:南极大磷虾研究,取得世界性突破;1999年首航北极,把中国极地科考能力扩展到了地球另一极;2003年,一年之内往返两极,并建起北极黄河站……

  生死一线之关

  “雪龙号”船长袁绍宏年龄不到四十,却是七下南极、两上北极的“老”船长。他清楚地记得,第16次南极科考,偏逢南极30年罕见的严重冰情,巨大冰山一座接一座,死死困住“雪龙号”。告急!再不把物资油料送到,考察站越冬队员将“弹尽粮绝”。袁绍宏捱不住了下船,徒步探路。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冰面上,他和队友足足走了50公里,耗时14小时,终于为“雪龙号”找到一条容易突破的路径。

  20年极地科考,有人因公殉职,过世在航行途中;有人因过度劳累大口吐血,被直升飞机救走;连续多年不回家过年的,比比皆是。科考人员无怨无悔,深情而执着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坚定,让极地科考变得更美丽。

  极地科考走过20年,短暂而充满精彩的20年。

  极地科考将精彩地走下去。张占海博士透露,航行归来,国家将投入近2亿元对“雪龙号”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大实验室、增加高端设备、加配直升飞机、增加储油能力。“雪龙号”还将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国家已批准在上海建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形成码头、维修、实验、科普、训练多元一体化。同时,南、北极考察站的扩建改造也将积极进行。本报记者诸巍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