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年治淮取得重要进展 实现目标仍需艰苦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09:46 中国环境报

  河南: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

  —、十年来河南省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10年来,河南省淮河流域GDP由1110亿元增至3691亿元,增长233%;城市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由3亿吨增加到7.8亿吨;农田化肥施用量由168.8万吨增至281万吨。而淮河流域主要
污染物COD的入河量却由1995年的54.4万吨降至2003年的12.56万吨,削减77%;9个出境断面COD平均浓度由1995年的170.6毫克/升下降为今年前9个月的37毫克/升,降幅达78%,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河南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共确定

  100个项目,总投资59.67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39个,在建25个,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36个。建成和在建项目共完成投资22.85亿元,占总投资的38.3%。2003年COD入河量12.56万吨,氨氮入河量为2.25万吨;19个国控河流断面中13个断面水质达到《计划》目标要求,9个出省境断面中5个达标,淮河干流始终保持或优于Ⅲ类水质。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多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突出的结构型污染问题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问题。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线,按照标本兼治、“上大关小”、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扎实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工作。

  加大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在1996年关闭年产5000吨以下规模小化学制浆造纸企业的基础上,省政府2002年决定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关闭一批不同规模的造纸企业和草浆生产线。自该项措施实施以来,河南省淮河流域关闭了420家造纸企业或草类制浆生产线,削减COD年排放能力2.17万吨。通过结构调整,2003年全省造纸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比2000年增长75%和112%,而污染负荷下降了15%,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淮河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好转。

  2003年以来,河南省继续关闭取缔“十五小”、“新五小”等污染严重企业729家。“十五”以来,通过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开展清洁生产等多项综合措施,提高了流域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三)加大环保投入,切实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和监控能力建设。“九五”以来,河南省淮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126.6万吨,年COD削减能力为9.24万吨。河南省最近又专门制定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时间表。目前,河南省淮河流域有8个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年底前计划再开工5个。

  目前,河南省在淮河流域已投资约600万元建成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43个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正在建设中。

  (四)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重视地方环境立法工作,加强环境执法。近年来,制定颁布了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一批政府规章。“十五”以来,连续组织了大规模的环境执法活动。

  (五)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出境水质连续两次严重超标的省辖市出示黄牌警告,连续3次严重超标的,暂停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探索建立经济约束机制,对完不成政府环境责任目标的县、市扣罚财政经费。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确立新建项目环保前置把关制度。健全协调协商机制,建立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实施《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坚持暗查暗访制度,实行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监管制度,探索全社会监督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省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流域内多数河流径流量小,部分河流无任何生态流量,水环境形势严峻。(二)一些地方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三)淮河流域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结构型污染比较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流域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重点向淮河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二)建议国家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列专项资金,增加除磷脱氮功能。(三)建议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深化治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四)建议建立闸坝调度联动机制,保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五)强化环境执法手段。

  江苏:

  抓好重点行业转变增长方式

  近年来,江苏省辖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3年,省辖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27.5万吨,比2000年下降了20.5%;4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的有39个,达标率为86.7%;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9类80项治污工程,已完成24项,完成率30%;在建31项,在建率39%。

  近年来,江苏省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组织和引导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二)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环保项目责任书,省政府及淮河流域各市、县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三)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工作。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一)抓住重点地区,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地区水质。一是组织编制了14个控制单元治污方案;二是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对污染源实施深度治理或关停搬迁;三是实施区域水环境功能规划,实行“清污分流”。(二)抓住重点行业,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目前,江苏省淮河流域石灰法制浆、化学制浆、麦草制浆等低档造纸企业已从“九五”期间的150多家减少到39家。江苏省纳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5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12个工业点源治理项目已完成7个,其余5个项目在建。今年以来,结合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力量对淮河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

  (三)抓住重点污染物,落实控制和减少排放措施。一是治理居民生活污染,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并加快农村集中供水、改水改厕改圈进程;二是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占COD排放总量70%的重点污染源安装了自动监控装置;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三、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整体水平

  (一)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计划到2005年,淮河流域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三是扎实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试点。(二)开展环保创建活动,构建工作平台。近年来,江苏省在淮河流域基层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节水型企业等活动。(三)改革建设运营体制,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努力增加水污染防治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拨出1.5亿元,作为水污染防治生态性、公益性工程的引导和启动资金。二是建立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三是改革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体制。

  但目前,江苏省辖淮河流域还有部分治污项目没有开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建设进度较慢;有些河流污染还比较严重。

  下一步,江苏省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江苏省将按照这次会议提出的要求,切实抓好落实。根据这次会议上签订的治污目标责任书要求,将治污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地。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对江苏省淮河流域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分类提出建设管理要求。努力解决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资金短缺问题。

  (四)继续推进综合整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坚决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关闭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禁止转移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五)严格依法行政,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督,严格执法管理。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把好环保准入关,促进企业建立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机制。

  安徽:

  突出治理重点推进治污市场化

  10年来,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10年前相比,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GDP增长了1.77倍,但淮河干流水质除每年初汛上游污水集中下泄等特殊情况外,由劣Ⅴ类改善为Ⅲ~Ⅳ类,支流水质达标率由22.4%提高到44.4%。

  一、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截至8月底,安徽省淮河流域83个治污项目中,已建成24个,占28.9%,在建42个,占50.6%,开工率为79.5%;完成投资29.9亿元,占总投资的46.1%。与去年年底相比,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提高了34和33个百分点。

  安徽省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把淮河流域的治污与治水、治穷结合起来,并纳入全省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

  (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十五”计划项目的实施。安徽省政府与流域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对各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

  (三)严格执法,依法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今年4月以来,安徽省认真开展了以淮河流域为重点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级环保部门增加了淮河干流水质监测频次,同时督促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

  (四)调整结构,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污染。四是加强河道综合整治。

  但目前安徽省淮河治污的成效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尚需进一步落实;调整产业结构,防止污染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展较慢,资金缺口大。

  二、下一步将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一是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二是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重视、主管部门负责、各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从明年起,省政府将改进目标考核办法,实行环保工作目标指标单列,加大权重。三是在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选择和招商引资中,充分考虑淮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二)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大力推广BOT、TOT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各类资金投入。

  (三)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继续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重点城市排污口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督促企业完善治污设施,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予放行。

  (四)探索建立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一是深化治淮思路,把淮河水利工程建设与增强治淮的环境净化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二是加快淮河流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配置环境资源和水资源。三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四是增强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加强环保监督和执法,推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加强水污染监控系统建设。五是重视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六是加大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国家加大对淮河流域治污项目的投资比例。安徽省淮河流域“十五”计划建设的29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仅落实资金6.61亿元,占总投资的21.2%。建议国家安排淮河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国债资金。(二)制定《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统筹淮河全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制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上下游污染补偿等内容,明确处罚种类,设置对违法责任人处罚的条款,赋予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关闭超标排污企业的权力。

  山东:

  加大结构调整落实治污责任

  一、山东省辖淮河流域“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近几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一)“十五”计划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截至目前,山东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25个重点项目中,已落实投资25.4亿元,完成率为43.3%,已建成和在建项目159个,占70.7%。(二)结构性污染治理情况。在“九五”期间关闭192家年产5000吨及以下造纸厂、27条万吨以下和万吨以上造纸厂草浆生产线的基础上,2001年对全省全部61家两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的草浆生产线实施了关闭,其中淮河流域35家。通过结构调整,山东造纸行业外排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大幅下降,造纸企业减少到214家(其中草制浆38家)。(三)排污总量变化情况。2003年,山东省辖淮河流域内GDP比1997年增长了82.6%,废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量却较1997年分别减少了19.8%和76.2%。(四)水质变化情况。2003年山东省辖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较2000年有明显改善,1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5个达到“十五”计划目标,占27.8%,比2000年增加了3个;有7个断面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比2000年减少了5个。

  山东省辖淮河流域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确保实现淮河流域“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一是个别地方和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公用事业建设运营体制机制不适应,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难度较大。三是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比较大。

  二、今明两年的打算和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确立运用市场的办法和产业发展的思路,着力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上下工夫。

  (二)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治理结构性污染,重点突破造纸、酿造等行业。下一步制定重点流域汇水区鼓励、限制、禁止发展产业名录。今年内制定出台酿造、制药、纺织印染、石油化工等行业污染物的地方排放标准。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的特殊行业的市场准入。加强重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坚决不批新上有污染的项目。

  (三)继续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十五”计划任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在用好国家资金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工业点源污染综合治理、截污导流及污水资源化、流域综合治理等四大类工程建设,保证今年底前淮河流域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保证已建成的项目及时投入运营。

  (四)优先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促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市场化。今年6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通知》,要求2004年全省平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到0.80元/立方米,2005年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同时,明确要求全省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改制任务。对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2007年底以前配套截污管网、氮磷脱除设施和水质在线监测设施。省辖淮河流域要率先完成上述任务。

  (五)坚持环境优先,推动环境管理由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阶段转变。一是实施积极的产业环境政策,扶持发展污染小、耗水少、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有机肥和秸秆综合利用生产企业。二是加快推广中水回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三是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生态示范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清洁养殖,废物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科学调蓄地表水,保持河流生态流量,增加环境容量。

  (六)落实治污责任,努力实现规划水质目标。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成本计入发展成本,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建立完善环境决策、执行责任和监督考核3个体系。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实施重大开发和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对水环境的影响,坚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终身问责制。2005年底前完成跨设区市出入境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地辖区内主要水体及跨界断面水质情况。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