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泉商的新“海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10:03 东南早报

  泉商·国际

  海丝与泉商宋元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泉州为沟通东西方、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过巨大贡献。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自宋代以来,泉州华侨不断增多。北宋雍熙至淳化年间(984-994年),晋江安海李庄李公蕴随其父李淳安前往交趾(即“越南”,早称“安南”)贸易,并在那
里定居,这是泉州人从事海外贸易的先声。

  明末清初,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海外私商贸易迅速发展。当时的泉州,山多地少,以海为田。另外,由于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等原因,泉州人纷纷出洋谋生。明末,泉州人李旦、黄程、郑芝龙等,既是民间海上巨商,又是旅日大华侨。而当时的晋江安海人大多到菲律宾,出现了“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的局面。

  鸦片战争前后,欧洲殖民者“开拓”东南亚,掠夺资源,急需大量劳动力,因而开始进行掠卖华工的罪恶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被辟为通商港埠,成为华工出洋的口岸。

  在上千年的时间内,泉州人在海外各国不断聚集。泉籍华侨到东南亚有当苦力的,有工匠、种植园工人、店员、小贩、商人、教员等等。在菲律宾,他们参加建设马尼拉等城市;在印尼从事酿酒、采矿、采珠、烧瓦、冶铁等艰苦劳动;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橡胶、胡椒、香料的种植,特别是采矿,泉籍华侨更是充当了主力。

  泉州有海外华侨600多万,而东南亚是泉籍华侨聚集最多的地方。

  华侨返乡投资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勤奋的华人在东南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东南亚发家致富的华人,不忘故土,纷纷投资泉州。这股返乡投资的商流早在明代就开始了。明代后期,海外泉籍华侨已在安海一带投资组织外销商品生产。由于清初的“海禁”,华侨投资家乡的历史中断。虽然光绪帝明令废除“海禁令”,并多次谕令护侨,但因清末政治腐败,朝廷失信于侨,因而招商成效甚微。民国以后,又出现了泉籍华侨投资国内经济建设的高潮,首先从与侨眷生活最密切的侨汇业开始,次为商业、房地产业、农垦业、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华人在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华人更是处于优势地位,当地的很多产业都控制在华商手里。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有不少重量级的泉州籍福商,如林梧桐、李光前、陈笃生、陈金声、林路等的祖籍地都在泉州。

  华人有很深的故土情结。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股新的返乡投资热潮出现了,大批的侨资从海外投向泉州,直接投资或者帮助侨眷投资创业。从那时起,泉州的产业经济迅速崛起,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服装、制鞋、食品等几个强大的民生产业集群。民营经济是泉州经济的主流,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泉籍海外华侨功不可没。

  “走出去”战略

  泉州的民生产业经济发展起来后,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到2003年,泉州全市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为19.16亿美元。泉州当地海关的统计数据当然不代表泉州的实际出口额,有泉州港航界人士指出,泉州有2/3的产品是通过厦门港出口的。

  东南亚、美国、欧盟、俄罗斯、拉美、中东、日本等是泉州商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泉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在前期主要是通过接海外订单、做OEM等形式进行单纯的货物出口。而到了近年,泉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很多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办事处,部分企业还在国外进行了直接投资。据不完全统计,“走出去”的泉州企业有上百家。和老一辈的华侨离开家园出洋谋生不同,今天的泉州商人在为企业向全球发展而努力。

  泉州人在匈牙利开辟了专门销售泉州服装鞋帽商品的“晋江街”,在中东的阿联酋正在筹建迪拜泉州商会,今天的泉州人又开始在海外一些地方聚集。当然,泉州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刚刚开始实施,“走出去”更多地体现为货物“走出去”,而不是企业和品牌的“走出去”,但是,这股潮流已经不可遏止。(早报记者刘鹤翔)

  迎接“后WTO时代”和东南亚走得更近

  东南亚是泉州海外华侨最集中的地方,泉州与东盟自然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之间将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的自由流通,人员的自由出入,货币的自由兑换。按有关安排,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分两步走:与新加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文莱等6国将于2006年首先实现自由贸易区;与较不发达的越南、柬埔寨等4国则于2015年实现。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在加快。

  东盟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处于强劲增长的势头,2003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已达到780亿美元,缅甸总理钦纽指出,按这个增长势头,到2005年可以突破1000亿美元。在这一形势下,机遇最大的是不轻工产品出口。

  泉州作为国内重要的轻工产品基地将直接受益。东盟是泉州制造最早开拓的海外市场。服装、玩具、鞋、箱包、陶瓷等待均保持着较大增势。泉州企业应该更重视有数百万同胞居住的东南亚。

  欧盟东扩,泉州西进

  匈牙利“晋江街”上泉州品牌对晋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欧洲正在走近我们。欧盟今年5月顺利实现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成员国由15个增加到25个,总人口超过4.5亿。欧盟东扩后由原先的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跃居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轻工联合总会副秘书长徐永在泉州指出,欧盟东扩,对中国的轻工产品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泉州是中国重要的轻工产品生产基地,而欧盟也一直是泉州制造的主要出口地之一。

  匈牙利是从亚洲通往西欧的门户,相当部分泉州货物以往都通过它转往西欧。欧盟扩大,给泉州企业带来了更大商机。欧盟是一个一体化的市场,泉州产品进入了其中一个国家的市场,就等于进入了所有25个国家的市场。欧盟东扩后,泉州的企业可以以已经进入的国家为基地,进一步打入欧盟其他国家。

  但是,货物进了欧洲,不等于企业、资本、品牌进了欧洲。第一个首要问题是,品牌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晋江鞋”和欧美品牌有着巨大的差距。出了国门的泉州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国际化生存了。

  行业洗牌进行时

  3月30日,第12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北京开幕。作为国内服装界最权威的展会,CHIC吸引了国内数以千计的服装企业参展,全国各产区的精英级企业几乎是倾巢而动,泉州也不例外。今年的CHIC,泉州组成了全国展出规模最大的参展团,共有27家泉州服装企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登台无论是到场的企业数还是展览规模都在全国各大服装产区中名列首位。

  泉州的优势是休闲男装,泉州展团所显示的宏大气象,表明泉州仍是国内休闲装的主要产区。泉州的企业家们感到,在服装的分工越来越细的年代,泉州的企业必须把休闲的旗帜继续打下去。CHIC既是一个大舞台,也是剑拔弩张的交锋,泉州企业在卖力表演的同时,感受到了国外品牌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创品牌,找准自己的位置,泉州企业已经别无选择。

  4月19日晋江SM广场举行的第六届晋江鞋博会,在热闹中透着同样的紧张。过去的6年中,晋江鞋打败了国内其他产区,一跃成为国内运动鞋的生产中心。而国内运动鞋品牌的竞争也一直在晋江的同城兄弟之间展开,广告战、明星战、价格战的硝烟此起彼伏。同时,在此期间,晋江的运动鞋企业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产品在中低档市场高度集结,品牌与品牌之间缺少区隔,低价竞争,相互模仿等等,不一而足。到了2004年,鞋类品牌之间的竞争格外激烈,和服装一样,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能源问题加剧品牌竞争6月5日,2004年中国皮鞋旅游鞋年会在泉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鞋业大腕掺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在泉州提出了明确的行业目标:拓市场、调结构、创名牌,让中国由制鞋大国走向制鞋强国。

  业内人士指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加大,当然也是泉州当地企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的写照。但基于目前泉州的服装、鞋、玩具、树脂等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弊端,产能扩大本身有投资过热之嫌。

  能源危机是全世界的问题。在能源问题面前,泉州企业要反思的是:行业要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尽量避免生产过热、低水平竞争的不良现象,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泉州产品目前仍处在一个低附加值的阶段,原料价格上涨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加难以维持,其结果就是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近年来,泉州的各行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战略,也出现了多家“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但这仍只是泉州企业品牌之路的第一步。但中国入世已经3年多了,在“后WTO时代”,泉州企业必须和外国品牌正面竞争。不仅是货物要输往国外,企业、品牌、资本都要走向世界。

  (早报记者刘鹤翔)

  海外投资五大问题

  目前,海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现以美国为例,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至2001年底,共656家,协议投资总额约9.3亿美元,中方投资总额约6.9亿美元。在纽约投资的大型企业有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远洋、上海轻工、浙江丝绸、中石化、华为、华虹、中信、中国物产等。民间投资则难以准确计算,估计还有2亿美元,约400家企业。

  中国企业进入海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单纯把商品销往海外;第二步是通过在海外股市上市来募集资本;如今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向海外直接投资,有的是把工厂建到了海外,有的则并购了海外企业,还有些公司在硅谷等科研重镇建立了分支机构,把技术研发机构搬到了海外。我们认为到海外投资,具体讲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是:

  量力而行

  目前大家都在讲“具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走出来”。那么,什么是“具有条件的企业”呢?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比较优势,也就是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到海外同样会具有优势。国内企业中,每一行业的前10名条件会比较好,起码也要在省市内的前5名。

  不照搬国内经验

  中国企业从太平洋那边到大西洋这边来,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难度会远远大于从哈尔滨到广州,或者从西安到上海。就是国内以经商著称的温州人也是经过近十年时间才在上海打开一片天地的。而对海外投资环境的研究、了解与适应会远远难于国内。国外的政治、法律、文化、观念、语言都会对中国企业去做生意有影响。所以,中国企业一定要研究海外与中国投资环境的差异,为了变被动的适应环境为主动去适应环境,投资前一定要认真学习各国投资指南和商务指南。这样就可少走弯路。

  做好国外市场调查

  在海外确定投资项目,一定要有准备投资的行业的最新的市场调查报告。特别是欧美资讯发达,各种服务健全,在欧美做生意不能没有市场调查报告。如房地产在各国有商业楼宇与民用住宅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可供分析。此外,了解一些在海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会对中国企业很有帮助。中国小商品的批发业在海外有较大商机,一些可利用中国生产的部件在海外组装的产业,如家电、家具、机械产品也较适合。

  和海外企业合资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要想比较顺利,要想尽早见到效果,就要物色好当地的合作伙伴。如同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一开始也是从合作、合资搞起,等到条件成熟时才搞独资。

  分步走与本土化

  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需要在海外设机构。为减少风险与投资,充分了解投资环境,可考虑分步走,亦即先设联络处、再设办事处、后设分公司。

  人才也要本土化。聘用本地人既有利于打开国外市场,也会受当地欢迎。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本土化的人才既包括当地人,也可包括在外留学人士以及当地华人华侨。凡是在海外成功的外国投资企业,都是在本土化上做得比较好的。(早宗)

  泉州11家企业境外上市

  记者从泉州市外经局了解到,目前泉州共有11家民营企业在香港和新加坡成功上市。

  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绿色”)今年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至此,在境外(香港、新加坡)上市的泉州企业共有11家,其中包括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通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我市在境外上市企业行业分布广泛,涉及服装、鞋帽、电子、房地产、生物、高科技等领域,共计筹集资金17多亿港元。(刘鹤翔)

  36家泉州企业投资海外

  泉州市外经局9月底公布的《泉州对外经贸主要指标情况总表》显示,自1980年以来,截止至今年8月,共有36家泉州企业投资国外获得批准。

  国内、国外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泉州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争取海外市场和资源,至今已初见成效,迈出了第一步。

  这些企业的海外投资额尽管规模还不大,总投资额为637.3万美元。这些海外机构,主要是泉州企业在国外的办事处,销售机构等,也有个别企业直接投资外办企业。

  另外一个“走出去”的途径是劳务输出,截止至今年8月,泉州各劳务输出机构今年共向海外输送劳务人员1018人。不过,其中相当部分劳务人员并非泉州本地人。泉州“走出去”的主力是民营企业。(刘鹤翔)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