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帮中国农民脱贫(第三只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13:59 环球时报 | ||||||||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不但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领导人忧虑的一个问题。20多年前,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农村地区推出了诸如解散人民公社、允许农民在本地集贸市场出售农产品等一系列新政策,这使得农村最早成为经济改革的受益者。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农村。在过去5年里,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56%。农民的收入则只增长了21%。中国领导人已经明确表示,帮助农民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农民正参与到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他们平时的话语中少了对贫富差距的埋怨,谈论更多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经营。在一些交通发达或者实施了好政策的地区,农民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投身到市场经济中。有些农民在市场卖菜,有些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有的贩运货物或在工厂干活,有的农民则是把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化的势头也逐渐向农村扩展。 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并非所有的农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尽管这两年来,农产品的价格在上升,给农民带来了显著收益,但农村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两万户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中国农村人口中,最富有的20%的人的经济收入是最贫困的20%的8.8倍。 花溪是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省会贵阳下辖的一个区,基本以农田耕作为经济主业。这个区可以看作是中国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的一个标本:这里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约为300美元,基本与317美元的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持平。像全国农村一样,花溪区有些乡镇发展很快,有些乡镇却依然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 大云顶村(音译)距离花溪区中心约30公里,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面。这里除了零星的几间砖瓦房外,都是茅草房。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这里的经济在发展。 农民杨光英(音译)夫妇、他们的两个孩子以及老母亲就住在大云顶村的两间茅草房里。正午的阳光都无法照射到这两间阴暗的小屋。与以前相比,杨一家的生活还是有变化的。3年来,他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收入增加了一些。杨说,他每年卖稻谷可以得到24美元,进城到工地上干些零工可以得到36美元。作为父亲,杨现在最担心的是两个孩子的学费。 在花溪区的另一个村子里,情况就很不一样。那里,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拥有卡车。农妇李培萍(音译)的家就是其中之一。 李本人在自家的小片田地上种植水稻和蔬菜,她的丈夫则专门开车替别人运输建筑材料,夫妇俩每年的收入能达到4700美元。他们计划明年再买一辆卡车,雇一个人专门跑运输。“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像我们一样,生活得不错。”李说。农忙的时候,李一般会雇6个短工下地帮忙。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全国农民收入的35%来自本地或外地企业打工挣的钱。在富裕的东南省份浙江和江苏,打工获得的工资甚至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摘自《亚洲华尔街日报》) 《环球时报》〔20041022 第2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