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建高楼挡住小区阳光 41名院士联名讨要采光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4:19 新京报
 
新建高楼挡住小区阳光41名院士联名讨要采光权
  一名老人在“院士楼”旁边小花园里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不远处的医院大楼建成后将挡住这里的阳光。

  关注焦点

  在海淀区中关村黄庄小区中的两幢居民楼里,63户居民中有55名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两幢楼也因此被附近居民称为“院士楼”。去年11月,隔壁的中关村医院开始在小区墙外建一幢疾病控制中心楼,一旦建成,小区内的花园将终日被罩在阴影之中,两幢院士楼的日照时间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一年来,四十多名院士集体签名,三次呼吁,希望可以在家享受更多的阳光。市政府答复表示,该楼的建设符合规定。负责协调此事的海淀区卫生局负责人表示困惑:“该不该为了院士楼的阳光,阻止医院的发展呢?”

  今年68岁的顾国彪院士,日常工作极其繁忙,他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就是下楼到小区里的小花园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和小区里的其他院士们交流交流。但去年10月底,小区楼下忽然贴出一张通知,这让顾院士的惬意生活面临挑战。通知称,隔壁的中关村医院计划在小区墙外盖一幢疾病控制中心楼,楼高达三十余米。该楼与小区内的小花园仅一墙之隔,一旦建成,花园将终日笼罩在阴影之中,小区里的两幢楼日照时间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消息传出,小区里一片哗然。像顾院士一样,不愿被拔地而起的高楼遮住阳光的四十余名院士,三次联名呼吁,希望可以继续在楼下的小花园里享受阳光。

  两幢楼住进55院士

  不少院士是冲着小区的环境住进来的。顾国彪院士回忆说,在刚搬进“院士楼”的那些日子里,大家进进出出脸上都带着笑脸。这两幢16层的楼房位于海淀区中关村黄庄小区的东部,有自己独立的物业和院墙,是“小区中的小区”。

  两幢楼外观虽然普通,但全楼的63户居民中,有55名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有的还获得过一些领域内世界级的最高奖。两幢楼也因此被附近居民尊称为“院士楼”。

  “院士楼”所在小区占地面积为3850平方米,五十多名院士日常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处在小区东侧的小花园,面积大约有三百平方米。

  据夏建白院士的爱人秦华增介绍,这两幢楼是中国科学院为改善院士们的居住条件,特地在黄庄小区圈出一块地方新建的。楼建成才不到两年时间,院士们陆续搬进来大约也就一年左右。

  秦华增表示,两幢楼里集中这么多院士,在全国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院士们告诉记者,“院士楼”里每户住宅的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在搬到这里之前,不少院士的住宅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但相互间住得很分散。不少院士之所以想搬进来,一方面是认为院士们住在一起,小区里有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对小区的环境也很满意。顾国彪院士回忆说,在刚搬进“院士楼”的那些日子里,大家进进出出脸上都带着笑脸。

  40余院士签名抗议

  得知医院要盖三十余米高楼的消息后,院士们坚决反对,他们三次集体签名呼吁停建。

  “院士楼”里居住的院士们多数年龄在六七十岁,年龄最大的粱树权院士已经92岁高龄。顾国彪院士说,不管年龄多大的院士,目前都在坚持工作。由于一些院士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早上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推着轮椅,上面坐着活动不便的老院士,在小花园里呼吸新鲜空气。

  10月底,得知医院要盖三十余米高楼的消息后,院士们立刻聚在一起议论这事,40多名院士们表示坚决反对。

  顾国彪院士表示,为了及时阻止工程的进行,院士们和中关村医院的院长汪关宝取得了联系,希望可以改变这一计划。但是汪关宝的回复却是,建楼就是为了更好地为院士们服务,为了在第一时间给院士们及时的医疗服务。

  与医院的沟通无功而返,院士们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四处咨询,以搜集一切证据,证明该楼的建设是完全不必要的。

  顾国彪院士介绍说,经过调查,院士发现,早在数年前,医院就以建“爱婴医院”为名,在北面临街的街道边建了一座名为“华中大厦”的大楼,但建成后,却出租给了其他单位。院士们认为,医院有楼不用,却又以“地方不够”为由再建新楼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况且,要建的楼是“疾病控制中心”,选定的楼址四周却是密集的居民区,除了“院士楼”以外,南边还有北大附中,安全性让人担忧。

  一些院士提出,如果医院真要为院士服务,大楼就应当改成花园,或者游泳池。

  2003年11月30日,院士们将了解到的情况汇总,打印出《呼吁停建中关村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41名院士和8位专家在报告上签名,并将报告分别递交给市、区政府和市规划委等部门。之后,他们又连续发出有关停建新楼的“再呼吁书”与信。

  作为政协委员的夏建白院士还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专门将这一问题作为提案提出。

  两小时阳光的承诺

  楼建成两层后,医院停工保证新楼建成后日照时间达到国家规定。一名院士的家属说,难道不能给院士们一点点的特殊吗?

  但是,中关村医院的新楼仍在11月准时开工了。

  今年4月,海淀区卫生局的副局长李劲涛开始接手这件事,专门负责与院士们的沟通协调工作。在4月的协商会上,李劲涛向院士们解释说,在建的大楼并非疾病控制中心,原来的方案已经被否决了。院士们由此提出,医院应当立即停工,重新申请立项更名。

  当时地基已经挖得很深了,李劲涛对院士们表示,已经进入5月,雨季就要来临,如果大坑空着,雨水渗漏,对附近的居民楼会有影响。双方协定,工程暂时继续,至零平面时立即停止。

  随后,院士们又面临新的烦恼———噪音。

  据该楼居民、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副站长刘定生介绍,院士们都习惯早睡早起。

  有人晚上九点就休息了,早上四五点起来工作。但工地有时候为了赶工程,会施工到很晚,噪音又非常大,大家都被吵得休息不好。他举例说,75岁的老院士丁夏畦曾被施工吵得血压升高,差点进了医院。丁院士早上锻炼被噪音闹得心烦意乱,只好去圆明园散步,散步完了还要打电话问邻居噪音停止了没有,否则不敢回家。

  今年九月初,工程已经达到零平面,但是却没有立即停工,而是迅速蹿高,很快便盖了两层,7米多高。9月28日,在院士们的强烈抗议下,李劲涛终于宣布,工程正式停工,医院办理变更手续。

  他向院士们保证,将来的工程一定符合国家规定,“冬至日照达两小时以上”。

  接受采访的院士们提起这个保证,露出的都是苦涩的笑容。秦华增表示,这些首席科学家,这些重大专题组组长,他们希望得到的只是在家享受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空气。“难道,他们不能有一点点特殊,不能多给几个小时的阳光吗?”

  医院决定修改方案

  负责协调此事的海淀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劲涛说,“该不该为了院士楼的阳光,阻止医院的发展呢?”

  记者多次与中关村医院的院长联系,但院长一直不愿接受采访。海淀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劲涛解释道,医院并不是“心虚”,而是因为医院压力很大,所以态度比较谨慎。李劲涛说,作为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他们对医院在协调中的表现还是基本满意的。“医院是在建设部门没有禁止的情况下,主动停工的。”

  李劲涛说,医院现已计划将原为长方形的楼体砍掉四分之一,即改为梯形。他强调,靠近“院士楼”的房间都是作为办公室用的,而且该院绝对不会收治传染病人。

  但最后,该楼怎么盖,决定于市规划委的审批结果。“院士们也向规划委多次反映过此事。规划委在审批中一定知道旁边的院士楼。”

  李劲涛称,中关村医院是一个二级甲等医院,但该院目前的规模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例如标准床位应该在500张,而目前该院仅有200张左右,通过建设该楼,病床数目将增加30—50张。“楼建成后,还将专门设立院士门诊。”

  李劲涛还解释说,院士们所反映的中关村医院之前所建的华中大厦自1996年建成后出租,租期为30年,中关村医院也在逐步收回,但是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资金。中关村医院在职人员约有四百人,医院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该不该为了院士楼的阳光,阻止医院的发展呢?”

  李劲涛说,每次他去“院士楼”,都要急哑嗓子。他说,他个人觉得,这些老专家确实都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获得很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平等的公民来对待呢。尤其让他困惑的是,将院士楼建在中心地带,是否就需要遏制周边的发展、不能在附近建楼呢。“为什么不将院士楼建在相对比较肃静的地带,比如西四环附近?”

  部门说法

  中科院:希望满足院士意愿


  中科院基建局局长孔繁文表示,中科院对“院士楼”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委托基建局帮助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

  基建局先后与海淀区卫生局、市规划委、市政府联系,希望可以考虑院士们的生活环境,尽量满足院士们的意愿。孔繁文说,各方面都很重视。协商也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工程已经停工并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这个结果与院士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市政府: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就夏建白院士在政协会议上提出的提案作出了答复。根据该文件的答复,2002年,市规划部门批准该院建设疾病控制中心的项目建设。市规划部门在得知院士的意见后,立即对该项目的规划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该院所在用地为医疗卫生用地,建设是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但2003年以来,市有关部门陆续接到该院周边居民的来信,对疾控中心的建设提出异议。有关部门再次查阅档案,并认为,该项目符合有关规划法规的要求。但2002年12月,经海淀区区政府区长办公室决定,疾控中心另行选址。2004年6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将该项目变更为“综合业务楼”。市规划部门对该院新的规划建设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项目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查;与周边现状住宅楼之间的间距、造成的日照影响,应符合有关建筑、消防规范的要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