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夺下南极无人之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6:0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夺下南极无人之巅(组图)
图片说明:“雪龙号”从上海浦东起航

夺下南极无人之巅(组图)
图片说明:冰裂缝是此次科考最大威胁

  南极四个必争之点三个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

  昨日,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将在世界上首次挑战最后一个“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

  不久前放映的美国好莱坞灾难片《后天》中,曾经有一个镜头特写了南极冰裂缝:男主角在南极考察时不小心摔倒在冰裂缝的边缘,向下一看,是蓝幽幽的万丈深渊……

  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行进的每一步,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冰裂缝。

  10月25日,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浦东起航,奔赴南极。这次冰盖考察,是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DomeA)发起的冲击。抢夺最高点建立临时观测站

  我国从1997年1月18日开始第一次南极冰盖考察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五次考察冰盖。这次考察是历届考察中时间最长、行程最远、任务最艰巨的一次,其核心任务就是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站。沿东经77度向南挺进

  按照这些建站原则,我国这次冰盖考察队计划野外用70天左右的时间,深入南极冰盖内陆1300公里处,主要完成两项考察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在我国第三次南极冰盖考察的基础上,大体沿东经77度继续向南挺进,力争达到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站。我国于1998/1999年实施的第三次南极冰盖考察,创造了人类首次深入南极冰盖1128公里的世界纪录,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到达了海拔3900米的冰穹A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次冰盖考察队将按照每2公里竖1根标杆、每10公里竖1个明显路线标志物、每50公里设1个高精度GPS观测点继续向南挺进,建立中山站-冰穹A考察路线地面导航标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建立完整的中山站-冰穹A断面雪冰-气候监测系统,为内陆站的后勤支撑和运行方式积累经验,并为建设南极内陆冰盖雪冰-气候野外观测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第二项任务是在中山站-冰穹A断面上进行建站选址、中继站选址工作,分别预选2个。在野外确定了预选站址和预选中继站站址后,通过系统调查,获取各预选站址的准确位置、年平均温度、冰面形态特征、冰下地形、冰层结构、冰盖表面积累速率和冰芯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等重要的科学参数。冰裂缝、暴风雪、白化天气

  南极深不可测的冰裂缝,窄的只有几十厘米,宽的可达几十米,考察车如果不慎掉下去,很难有生还的希望。最为可怕的是,有些冰裂缝被积雪覆盖住,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坦途,只有当考察车经过时才能被发现。

  在冰盖考察历史上,南非、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曾发生过车辆掉进冰裂缝而车毁人亡的悲剧。80年代初,一支英国考察队在西南极冰盖地区考察,有一天天气很好,地面平坦,其中一名考察队员决定下车跟在考察车后面滑雪,正当他滑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发现前面的车队不见了,到近处一看,一条40多米宽的冰裂缝赫然出现在他眼前,这名考察队员甚至没有听到他的队友来得及呼救一声。

  在我国1998/1999年开展的第三次冰盖考察过程中,也曾多次遇到过冰裂缝。其中一次是在离中山站600公里处,车辆行进时,有人突然发现雪面上有很多几厘米宽的小裂缝,刚开始还以为是太阳照射的冰面龟裂,一位考察队员自告奋勇地要下去看一看,结果没走几步,就一脚陷进了裂缝中,好在他训练有素,赶紧卧倒,慢慢把脚拔出来,连靴子都差一点掉进缝里。这一惊,大家都感到非同小可,赶紧下车把雪扒开一看,几厘米的小裂缝变成了三、五十厘米,每隔一、两米就有一条,十分密集,虽然车辆不至于掉下去,但对人来说还是十分危险的。

  南极暴风雪的频率和强度堪称世界之最,尤其是在冰盖高原,每登高100米,气温就下降1摄氏度,风力也越大,人类观测到的最高风速每秒可达到100米,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

  由于低温和冷空气的特殊作用,南极还经常产生一种危险的白化天气。发生这种天气现象时,天地间浑然一体,人好像进入了浓稠的牛奶里,迷失了方向,而且还会产生错觉,分不清景物的距离和大小,冰盖考察车在行驶时极易出事。本次南极科考定下13条“军规”

  此次冰盖考察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野外考察作业和安全规则,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都作出了充分的预案各安全要点:

  1、第一列雪地车为导航车,同时负责查看行进路线上的冰裂缝情况,对有疑问的路段立即停车,采用人工的方法探明情况后再行决定;

  2、后续车辆严格按照第一列车的路线行进,不得抄近路;穿越冰裂缝区时,视可能情况,第一列车采用软连接的方式行进;

  3、不得穿越冰盖凸起的部位;

  4、车队行进的方向尽量按照与冰裂缝展布方向较大的角度行进,如遇暴风雪和白化天气,车队将停止行进,等待天气好转;

  5、宿营时,各车和内陆舱之间用安全绳连接,人员沿着安全绳活动;

  6、如遇车辆或雪橇陷落冰裂缝的情况,全队不能盲目下车营救,首先要探测出安全活动区域并用竹竿标出后,再展开救援。

  7、三辆考察车在行驶时,相互之间使用高频经常联络,每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与中山站和雪龙船联系,将情况由雪龙船报告中山站,负责报务的队员应详细记录每天的通话和通讯质量;

  8、当电台联系不通畅时,就使用铱星手机与中山站卫星电话联系。

  9、在恶劣的环境下,当冰盖考察队出现人员伤病、无法现场修复的严重机械故障、通信障碍等意外事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第2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张占海;

  10、如果一台车辆出现无法现场修复的故障,就考虑使用其他两辆车继续执行任务,如现场条件不许可,则中止考察,卸掉物资就地返回;

  11、如有人员发生必须返回治疗的伤病,车队轻装后,全体返回至直升机可以到达的位置送回伤病员;如医生判定失去施救意义的情况下,全队将继续执行预定任务;

  12、如果出现与中山站之间无法实现通信联系的情况,车队也迅速按原路返回;

  13、如果遇到直升机无法接应和冰盖队无法返回的情况,我国将联系使用美国大力神飞机营救。13员大将各司其职

  冰盖考察队由12名野外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组成,科考队员主要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

  考察队队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

  机械师徐霞兴、崔鹏惠、盖军衔负责车辆和雪橇等后勤支撑设备的保养、运转与记录;

  电子工程师陈有利负责通讯设备的维护与使用,并负责车辆电气保养与维修;

  队长李院生、副队长效存德和侯书贵3人负责设立路线标杆和雪冰观测;

  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波负责考察冰雷达观测;

  张胜凯负责车队导航、高精度GPS观测与沿途气象观测;

  张永亮负责浅冰芯钻探。

  此外,还有两名中央电视台记者。冰穹A:“兵家必争之地”

  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测到了零下89摄氏度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现在,南极仅剩有一个点,即海拔4083米冰穹A最高点,国际上迄今还没有直接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

  冰穹A地区在冰川、大气、海洋、生物、空间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由于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冰层水平流动最小,动力过程最为简单,是冰盖动力学观测研究的最理想区域。而且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冰层中储存着具有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信息和大气本底环境信息,是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

  冰穹A地区还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是维持大气环流系统最重要的驱动源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在这一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被冰穹A覆盖的山脉,最有可能是南极大陆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记录载体,对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冰穹A地区的高海拔、低风速和干燥、低温、少地震等特点,还使这一地区成为日地关系、天文学观测的理想之地,其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是地球其它任何观测站无法替代的。

  冰穹A地区已经成为各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兵家必争之地”,主要南极科考的国家都已明确表现出要抢先在冰穹A建站的态势。

  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国家将于2006/2007年实施南极冰盖分水岭计划(IDEA),冰穹A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近年在冰穹A建立天文观测站的设想;日本也计划在完成冰穹F计划后,奔赴冰穹A钻取深冰芯;美国对冰穹A下覆盖的冰下山脉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2005/2006年完成南极点站更新工作后,将有所行动。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