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半岛作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主角 还需苦练内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10:54 胶东在线

  大众日报讯(记者 任松高 彭 辉)刚刚在威海结束的2004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上,专家们透露出一个信息:日韩产业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半岛城市群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有关专家也指出,半岛城市群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要想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还需苦练内功。

  上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呈现梯次转移的趋势。作为继欧美之后迅速
崛起的制造业基地,日韩在享受其成果的同时,也深受劳动力价格攀升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元大幅升值使得职工工资水平跃居世界第一;在韩国,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小时工资分别为7.9和7.7美元,而中国分别为1.2和0.9美元。中国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目前,日韩两国目前都在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韩国把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高科技上,注重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成为日韩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日本提出与亚洲国家分工协作的目标: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一般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在亚洲其他地区进行,最终产品由亚洲出口到世界各地。韩国鞋类、服装、纤维等轻工业以及电子通讯、金属加工、机械设备等行业海外转移的步伐加快,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持续增加,去年年末达到79.7亿美元。而从2002年开始,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投资对象国。调查资料显示,日本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向海外转移生产线,其中70%以上看好中国;韩国30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中,已有6000多家转移到中国。

  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半岛与日本一衣带水,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份,拥有地缘优势。同时,与日韩人文和风俗习惯接近,有较强贸易互补性。经过多年发展,山东半岛制造业整体基础好,容易集中发展高层次制造业,一批大企业和著名品牌,成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

  但是,专家指出,山东半岛要成为承接日韩转移的制造业基地,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半岛的城市,青岛、烟台、威海等市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半岛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由于交通条件不及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腹地较窄,半岛龙头城市发展也缺少强大的依托;现代制造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半岛地区目前的技术、资本水平显然达不到;半岛重工业相对薄弱,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药物、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起步比较晚,产业规模不大,还没有成为区域性的主导产业,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门类,还存在许多空白。

  实际上,对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省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在并将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建设环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城市间轻轨交通建设步伐,打造半岛1个半小时生活圈;加快青岛国际机场扩建改造,增开与日韩的客轮滚装班轮和集装箱班轮,积极争取开通与韩国的汽车越境直达运输;重点建设青岛主枢纽港,形成以枢纽港为龙头、区域港为辅助、中小港为补充的港口集群。

  提高半岛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

  构建适应现代化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服务支撑体系:围绕半岛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接点,建设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吸引国外银行和金融组织在半岛设立外资银行和金融代表机构,进一步强化青岛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交易中心功能;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服务业,进一步改善外商生活环境。

  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向半岛地区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非经济类审批权;充分用好现有用地指标,制定确保制造业重点项目用地的意见;制定人才队伍培养的具体措施,加快大通关建设,全力争取将半岛纳入全国重点发展区域。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上述措施的实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半岛城市群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中,争得“主角”地位是完全可能的。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大众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