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津衣服起洞事件特别报道·反思 反思媒体浮躁“病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04:52 重庆晚报

  永远走在寻求真实的路上

  一起带有神秘色彩的衣服起洞事件,将包括本报在内的重庆媒体的浮躁暴露得淋漓尽致。

  面对各家媒体的众说纷纭,读者感到的不仅是混乱,更有不满:我们该相信谁?我们
还能相信谁?

  这是一个令媒体恐怖的问题,因为它质问的恰恰是媒体立身之本的公信力。

  我们在思考:报道有没有问题?如果有,根源在哪里?

  答案令人痛苦,是的,我们有问题,我们在采集材料时不够严谨,我们看到对手的漏洞就急于反击,我们要找出事情的真相,为的是证明对手的错误,一句话:浮躁。

  粗粗想来,浮躁源于竞争的压力,源于对独家报道的追求,源于……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但一深究,对读者而言,了解真实不正是他们对媒体的最大期望?

  我们开始反思,答案逐渐浮现出来:我们没有把科学求实的态度发挥到底。

  于是,晚报决定第八次赴江津采访,并推出一个特别报道,不是给读者提供一个结论,而是提醒自己:永远走在寻求真实的路上,即使背负着竞争的重担。

  猎奇心理诱发浮躁

  杨钟岫 (高级编辑,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猎奇心理是记者采写最易犯的失误之一,极易诱发浮躁,炒作则与浮躁如影随行。炒作弄不好就会对读者形成误导,我举亲历的两个例子说明这种危害的可怕性。

  解放前,我采写了一篇关于婚变的报道。大意是婚礼现场,一个女人突然指着新郎说“他是重婚”,喜庆场面顿时逆转。说实话,那时,我感觉这种“重婚”引起的婚变是件新鲜事,便详细采访了那个女人,但采访新郎却遭到拒绝。在没有采访当事双方、没有全面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我仍然发了报道。后来,新郎把我告上了法庭。

  解放初期,我参加一次铁路通车采访,当时听官员发布了两方要会车的消息,我发了报道。英国报刊就此质疑,认为险峻路况不可能会车,后来会车确实未遂。为此,我写了检讨。

  记者抢时间发报道无可厚非,但新闻事实千万要准确,切忌听风就是雨、扛起半截就开跑……现在,媒体炒作相当普遍,甚至到了饱和程度。这种状况值得新闻人深思。

  媒体如何克服浮躁?我提十六个字——客观公正、谦虚谨慎、掌握分寸、社会责任。

  浮躁是恶性竞争结果

  黄铁军 (高级记者,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浮躁,现在已成为新闻界的“常见病”,是记者或媒体把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炒作或放大,牵着“读者鼻子”走。

  天池怪兽,媒体炒作了好多年,至今都无任何定论;水变油,媒体连续炒作半月,最终戳穿是骗局……类似这样的疑似新闻,媒体应如何把握公正客观?如何对读者负责?需用冷静心态来作报道。

  浮躁是新闻恶性竞争的结果。这次江津杜市镇出现村民衣服起洞的事件,开始的报道有片面性,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一些媒体介入后,报道使用“骗局”、“闹剧”等字眼对事件下结论,这是一种提高自己、打击竞争对手的报业不正当竞争方式,也在事件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伤害了当地村民的感情。

  记者应以平常心对待新闻事件,杜绝个人感情色彩左右新闻事实;记者报道新闻事件必须客观公正,真正肩负起身上的社会责任。

  唯物论新闻观“治疗”浮躁

  刘集贤 (高级记者,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浮躁,即轻浮急躁,是目前新闻界的流行病。它是把主观摆在第一位作臆断,带来的弊端屡见不鲜。其成因与记者每天疲于采访挣工分等媒体机制有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对客观事物真实反映,即唯物论新闻观。这种新闻观是根治浮躁的方法,杜市镇村民衣服莫名起洞的现象,媒体只能报道针对现象的各种解释,不能下结论,否则就是唯心论。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报道可以策划,不能炒作。如果炒过了头,就是无聊炒作,对读者形成误导。这样的记者思想扭曲了,道德也丧失了。我想送他一句话:规规矩矩采访,老老实实做人。

  媒体报道回放

  10日

  本报报道:江津市杜市镇梅湾村6社有衣裤莫名起洞现象,该社4户村民受此困扰已达32年之久。

  12日

  本报报道:崭新布料悬挂农家屋檐未见任何破损,遂认为莫名起洞具偶发性。

  14日

  本报报道:本报、央视记者共同用崭新棉质背心、T恤做实验,出现10余个类似刀割小洞,连手电筒金属柄也遭殃。

  15日

  本报报道:江津市疾控中心、环保局携γ射线监测仪、空气抽样机等设备到现场,他们推断大气中的电离子爆炸涉嫌引发起洞。

  16日

  本报报道:重庆大学、市环保局专家携显微镜等仪器到梅湾村作实验、探测。重庆大学专家认定起洞痕迹属物理损伤。

  同日

  重庆时报报道:衣服起洞可能与微生物破坏有关。

  重庆商报报道:“衣服百慕大”谜团难解。

  17日

  本报报道:重庆大学专家声称,衣裤起洞具较大随机性,不排除人为损坏的可能。

  同日

  重庆晨报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将“衣物百慕大”风波指向一场闹剧。

  重庆商报报道:专家用显微镜观测,认为起洞是机械力引发。

  重庆时报报道:衣服起洞存在四大疑点,“衣物百慕大”可能是恶作剧。

  18日

  本报报道:重庆大学教授刘天模作对比实验后,发表“起洞是人为造成”的观点;不少读者认为,起洞应该是未知的自然现象。

  同日

  重庆时报报道:衣服百幕大纯属骗局。

  重庆商报报道:衣服百慕大系人为造成,专家称所有证据指向人为损伤。

  重庆晨报报道:评论媒体报道“衣服百慕大”是喜欢媚奇。

  19日

  重庆晨报报道:“衣物百慕大”是人为,心理专家分析“作案人”极可能是潘氏自家人。

  同日

  重庆时报报道:杜市镇派出所将调查破坏衣服“凶手”。

  央视《共同关注》栏目报道:梅湾村村民衣服起洞现象,其具体原因暂无定论。

  20日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报道:衣服等物起洞或裂痕,不排除“人为造成”可能。·记者手记·

  反思破绽

  破绽?破绽!破绽……这几天,这个词反复在我脑海里出现。

  作为全程采访“江津衣物起洞事件”的记者,在经历了如此多的人和事之后,我开始对整个采访报道过程进行反思。

  回想第一次采访,我们爬上山腰,走进自称衣物起洞最频繁的村民彭太育家,她和邻居异口同声地说衣物起洞已32年之久,并提供了破损衣服佐证。根据以往的采访经验,我们相信了她们的说法,尽管心存疑虑——没亲眼见证。遗憾的是,这种疑虑很快被忽略。回到报社,以“江津惊现衣物百慕大”为题撰写了报道。

  但疑虑就如破绽,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会暴露出来。为弥补没有现场见证和深入采访的缺陷,我们再赴现场,力争为读者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跟踪报道。此后,我们在半个月内八赴现场,尽管我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拿稳了再写”,但仍未克服急于报道、抢独家的浮躁心态,有的稿件再次露出破绽,如:在央视记者介入后,虽然有衣服确实起洞,但我们并未在现场监控衣服起洞过程,便再次报道了衣服神秘起洞的现象。

  当衣服破绽引来相关专家到场后,重庆数家媒体开始跟进报道。由于媒体间存在竞争,同行们也在采访写稿上纷纷露出破绽。

  例一:某媒体记者问当地村民——你们家中是否有“梦游症患者”,是否有夜半犯病用刀把衣裤戳起小洞,而自己却不知情的事。之后,便报道了心理专家分析“作案人”极可能是潘氏自家人等内容,媒体更是立即把心理专家带到现场,试图“现场剖析”村民是否有心理障碍;

  例二:在重庆大学中心实验大楼,采访刘天模教授开启木箱、作对比实验的当天,有媒体仅有摄影记者到场,次日的报道却刊载了文字记者采写的稿件,且现场感很强。

  回顾整个采访细节,媒体间显露出的类似破绽不胜枚举。深入采访、客观报道、实事求是……这些平常我们挂在嘴边的新闻准则被抛到哪里去了?老实说,我很汗颜。

  记者 黄艳春网络编辑:翁正平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