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公交地铁月票是否取消市民众说纷纭(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3:27 新京报
北京公交地铁月票是否取消市民众说纷纭(附图)
  10月27日下午,一位市民手持月票正在展览路公交车站等车。目前,公交月票是否取消已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本报讯 昨天,本报《北京酝酿取消公交月票》系列报道一经刊出(详见当日A08-A11版),便引起北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市民们议论的焦点问题。市民纷纷拨打本报热线发表看法和建议。

  是否取消月票市民意见不一

  “我是一名本市的普通市民,但是我支持对现行月票实行改革。”昨天,一位市民看到本报系列报道后,向本报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读者反映中,相当一部分市民支持取消月票,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其中一位市民称:“若取消月票,必须一步步实施,相应的方方面面都要改善,并不是说简单的一句取消就可以解决问题。”

  同时,反对方的声音也异常强烈。一位市民称,他认为不应该取消公交月票,从月票族来说,只要是拿月票坐车的,一般都是工薪阶层。

  如果取消公交月票,他们每天花在坐车上的钱就是六七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要200多元,对工薪阶层来说,太不容易了。

  认为月票和一卡通并不矛盾

  昨天,还有许多市民对此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月票和一卡通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只要处理好相互关系,注意形式之间的转化就会解决月票和一卡通之间的矛盾。大多市民认为,如果取消月票召开听证会,一定要多听取低收入市民和月票使用者的意见。

  目前,北京公交月票大体分为学生、工人、通用、市区四种。地铁月票则有地铁月票和地铁公交联合月票两种。

  对于公交月票究竟该往何去,以及您与公交月票的难忘故事,可以继续拨打“关注北京公交月票”热线:010—96096333,邮箱:,欢迎社会各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请注明你的职业、收入等基本情况。

  赞成方:现行公交月票必须改革

  理由:目前北京月票服务对象已有很大变化

  近期有关取消月票的传闻是越来越多了,我是一名本市的普通市民,更是一名公共交通爱好者,虽然我曾经使用过将近20年的公交月票(现在已经不用了),但是我仍然支持对现行月票实行改革。

  目前北京市公交月票的服务对象和过去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外地人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照规定没有本市身份证的人不能购买本市月票,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执行。

  所以改革月票制度有利于一视同仁。

  但是,月票改革并不等于取消月票,例如天津就仍然使用月票IC卡。我觉得比较好的应该是实行多种不同优惠程度的IC卡。

  ———读者黄焱

  取消公交月票是必然的

  理由:可用一卡通,但是月消费不要太高

  我只是一个普通市民。

  我感觉,北京取消公交月票是必然的。在北京用月票坐车,确实很方便也很省钱,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都希望越省钱越好。

  可是月票的存在好像与北京的消费不成比例,在外地一般上班族一天就按两元钱算,一个月最少也得60元钱的车票钱,而且只能是坐一趟车上下班,如果再倒几回车,那就得100多元了。而在北京一个月40元,随便坐很方便。

  用一卡通也好,有点儿现代化气息。用了一卡通后,可以享受优质服务,最起码的某些服务态度不好的售票员就可以消失了吧。每天上下班的公交车都特别挤,坐车人的心情都挺烦躁的,加上个嗓门大的售票的,那这一趟车,简直是……我赞成用一卡通,但是月消费不要太高。

  ———署名为“普通市民”

  不能把外来人口排除在外

  观点:取消月票应考虑外来人口的利益和意见

  就这一事件表态上,我赞同取消月票。作为一个外来人,我讨论的问题当然为外地人争取权益。

  在北京,有328万的外来人口(数据来自中新网2002年统计)。外地人为美丽的首都北京的繁荣、进步作出了不可估计的贡献。所以在“市政交通一卡通取代月票”这一关切到外来人口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不应该把他们排除开。我浏览了所有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强调的大都是普通市民的利益应该受到考虑,而外来人口这一群体却没被提及。而在这一群体里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月票的忠诚使用者。

  ———赵永倩网站编辑

  建议:公交地铁月票改成一卡通

  内容:月票不可取消,可通过听证会确定价格

  我是从济南来到北京上学的。在济南,所有的公交车都是用一卡通,市民直接刷卡上车,特别方便,也很实惠。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实现了这种电子卡的形式,我认为首都北京也可以考虑一下。

  目前在北京,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逃票的人也不少,因为售票员根本不可能做到个个细查。相当一部分售票员的态度特别不好,严重破坏了首都公交车的形象。

  月票不可取消,尤其是学生月票。不过北京的月票定价太低,比如还分“市学”、“通学”月票。我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将“市学”月票取消,保留“通学”月票。济南的城市消费水平比北京低,但是月票的价格却很高,普通月票50元。我认为北京的公交车月票定价过低,具体应该多少,我想可以通过听证会来决定。

  北京应该尝试将公交车票与地铁车票、包括两者的月票消费办成一卡通的形式,以便适应将来到处都是地铁站的现象。

  网名Tony

  取消月票可分步实施

  内容:不可一蹴而就,票变卡可分“两步走”

  我是一名普通市民。我认为,“一卡通”取代月票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键在于“钱”上。

  如果维持现状,公交公司不仅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而且随着燃油的价格上涨,营运方也难以维持原有的利润,提高服务水平、更新设施更是难上加难;取消月票,老百姓的交通费用增加,难免会怨声四起。对这项涉及面较广的市政措施,笔者认为不可一蹴而就,最好是分步实施。

  第一步,可考虑取消价格相对低廉的通用月票,使用专线月票,实行专线月票与“一卡通”并行制度。专线月票的价格要低于现行的通用月票,这样一来,乘坐单线公汽上下班的乘客,交通费用不会提高;而需要更换线路的乘客也因为线路长、换车次数多,容易接受交通费用增长的现实,当他们的交通费用与使用“一卡通”接近时,就易于选择相对方便的“一卡通”。

  第二步,在“一卡通”使用较为普遍时,可考虑用“一卡通”取代月票。为了便于“一卡通”的推广,“一卡通”可略低于现行货币购票的价格;同时,尽量赋予“一卡通”多种缴费功能,如:可同时缴纳水、电、煤气等费用,实现一卡多用。

  总之,“一卡通”,需要老百姓在权衡利益和理解公交行业难处过程中逐步接受,不能简单地、武断地推行。

  ———读者张劲松A12-A13版统筹:本报记者张晓枫采写:本报记者刘洋王佳琳周奇摄影:本报记者李冬实习生李志岩相关评论见A02版

  反对方:用月票的多是工薪阶层

  理由:没月票一月花270多元,打月票才40元

  我是个普通市民,属于工薪阶层。我认为,不应该取消公交月票,从月票族来说,只要是拿月票坐车的,一般都是工薪阶层。如果取消公交月票,他们每天花在坐车上的钱就是六七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要200多元,对一个工薪阶层来说,太不容易了。

  我曾经试过一个月没有打月票,结果我花的钱是270多元,如果我打月票才40元。另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外地打工群体在北京大概300万-400万人,收入低,大多都在远郊区县上班或居住,并且都在个体的单位工作,国家的福利如何体现。现在的公交车是给穷人的,对低收入者的关爱,只有普通百姓才会坐公交车。

  ———网名jxg

  取消月票还不到时机

  理由:目前公交车装刷卡器难以充分利用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认为,从经济方面说,北京目前取消月票还不到时机。

  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真正能驾驶私家车或天天打车的人还微乎其微。再就取消月票的实际操作方面来说,目前公交车装刷卡器难以充分利用。公交车来了,大家都在等时间,一辆车刚刚进站一群人就冲上去,还有很多人没有上去。这时候你让上下车的人去刷卡,估计会听到很多骂声。

  北京的公共交通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处理好“取消月票”的问题是个互动的事情,开听证会是不可少的,但是参与的对象可要好好的甄选。

  最起码要拥有公交月票,月均工资收入不能超过人民币2000元,不要请一些开着私家车的代表来表决,那样只会引起公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网名cx5j

  取消时要考虑低收入者

  理由:公交问题很多,并非一句就能解决问题

  我虽然不是用月票,但我比较赞同取消月票,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

  目前,北京公交的问题很多,比如线路设计不合理等。对于使用月票人群来说,取消意味着要增加很大一部分支出;部分公交车辆破旧,一些公交车频繁出事。若取消月票,要一步步实施,相应的方方面面都要改善,并不是说简单的一句取消就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部分使用月票的人群素质不高。大家恐怕都看到过月票车进站时那种场面吧,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我真不想看到这种场面。

  ———新浪网友

    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将终结地铁月票?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