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福州万名学子咏诵经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10:00 东南快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每天清晨7时30分,福州三牧中学初一年段的一些班级,就会传出琅琅的读经声。福州一品学堂的负责人吴昊说,据他所知,目前福州市内接受经典教育的青少年不下1万人。

  国学教育的基础在于经典教育。福州市经典教育的序幕于去年夏天拉开。目前,不少幼儿园、小学、中学已逐步开始尝试性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据业内人士初步统计,仅一年时间,福州已有上万名青少年加入读经行列。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经典教育在福州的现状,一点也不夸张。
福州万名学子咏诵经典(图)
福州经典教育的兴起

  1997年8月,国学大师南怀谨提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推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此后,经典教育经杨振宁等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与推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福州的经典教育推广与全国相比,显得略为滞后。自从去年台湾华山书院、全球儿童经典教育推广人王财贵博士在福州大学进行有关演讲之后,一些教师和培训机构负责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听过王财贵演讲的廖承宾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就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儿童经典教育的报道,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毕竟,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几千年来的积淀。他说,王财贵的演讲让他进一步认同经典教育,因为加强儿童经典教育,对开发智力、加强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福州市经典教育真正始于去年夏天,由一些个体教育服务机构展开。吴昊说,他是2003年7月开始经典教育推广的。作为经典教育的推广者,他认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理应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使古为今用。

  去年10月,福州市孔子学会与福州如星儿童教育培训中心,曾共同发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倡议,倡议在我省推行中国文化经典诵读工程。

  然而,一些推广者告诉记者,推广工作的启动十分困难,因为广大家长对此根本不了解。而真正起变化的是,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播放了一期介绍深圳一所小学经典教育的节目,改变了很多家长的观念,推广工作得以提速。经典教育的三种方式

  目前,福州的经典教育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开设兴趣班,学生自愿参加;二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将小孩送到一些个体教育培训机构接受经典文化熏陶;三是一些家长自己有一定的国学功底,购买经典书籍,培养小孩的兴趣。

  学校开设经典教育兴趣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但目前这类学校并不多。相对而言,开设类似的幼儿园课程更为普遍些。一些幼儿园负责人认为,0—3岁、3—6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进行经典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之所以认可经典教育,一方面是因回首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几乎为零,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他们也带着“背广告不如背经典”的想法,让自己的孩子加入读经行列。分析国学热折射母文化回归信号复兴努力来自民间

  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合理性解决不了存在的不合理性。因此,从经典教育的序幕拉开伊始,有关其利弊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就从未停止。

  这场争论主要集中在学术界。学者们对经典诵读的论辩胶着于义理、概念,立论极深,显现出与社会现实的疏离。而由民间力量和知识分子推动的新一轮“国学热”,似乎并不理会学术界的争论,他们都在致力于行动和实践,探索在当前环境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之路。据统计,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深圳等地至少有120多万名儿童接受经典教育,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600万人。

  “民间力量复兴文化传统的自发努力,产生于丧失了道德感和文化意义的社会生活,来自社会深层民族性的觉醒和现实焦虑。”福州市文联副主席林公武说,在全球化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一代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对文化传统可以一无所知,对书法、民乐可以一窍不通,剑桥英语却不可一日不读。在一些地方,甚至赡养老人等基本道德都难以维系,反映了传统断裂所造成的道德和文化危机。

  致力于儿童经典教育推广的吴昊说,总结一年来的推广过程,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家长对经典教育认识的转变:不屑、怀疑、支持。正是由于家长认知的改变,使一品学堂内的儿童从最初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个。现实要求文化回归

  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全国范围内的纪念活动此起彼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纪念活动大多由原来的民间祭孔变为官方主导的祭孔。

  在参加福州孔庙的祭孔活动时,福州市市长练知轩指出,今天我们纪念孔子这位古代先贤,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提出不断汲取孔子的思想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孔子的思想体系引向深入,服务于人类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经典教育的兴起,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征兆。原来的民间祭孔首次转为官方主导的祭孔,所折射出的含义亦是如此。”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福州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柯远扬说,文化经过了多年的大浪淘沙,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回归母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回到孔子的文化中寻找价值支撑。

  可以看到的是,经典教育的兴起也自下而上地影响到了政府层面。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开始有意识地推广这项活动。安徽和重庆的省市教育部门都曾下文,在学校里进行读经试点。《广州日报》曾与本报一起携手共倡国学,在其报道期间,广州市人大代表呼吁青少年接受经典教育,广州市教育部门则予以积极回应。这些现象,都是国学回归的文化信号。

  柯远扬说,传统文化回归之时,我国领导人多次在重大场合提及孔子的言论,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典教育并非复古

  “今天谈儒家文化、谈国学,不过是重新建立与传统的‘微联系’,培养对传统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建立其作为多元文化之一元的合法性,并不是重新‘定于一尊’甚至抵御现代文化。”福州市文联副主席林公武说,当前对“国学热”的研究,应当更多地从实证、经验和常识出发,从社会现实中认识问题和探寻原因。

  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林公武指出,目前,经典诵读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物、孔孟学说,以及唐诗、宋词等历代佳作,也包括近现代中外文化名篇,并不排斥现代社会普适的思想、文化价值。通过“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诵读活动,达成在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和心理、情感方面对儿童的启蒙。他说,将当前的经典教育推广混同于袁世凯的复古读经,视为愚昧、倒退之举,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柯远扬认为,世界上各种文明类型的社会都可以演进、转型而进入现代,儒家文化也完全可以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制社会兼容。因而,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文化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越是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化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他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能是作为“经济动物”崛起的。这一切,正是“国学热”的社会动因和现实合理性。它不是学者讨论出来的,而是产生于强大的社会需求。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浓缩了人类的精神信息,贮存着永不贬值的文明瑰宝,经典是磨不掉的记忆。贵报联合《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25家媒体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没有比经典更悠久的历史,没有比历史更精彩的经典,经典是历史大河的悬帆,经典是经天纬地的丰碑。国学经典教育应当扎根历史,直指未来。(来源:记者李晖)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