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必须开辟新思维应对国际石油窘困形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1:03 瞭望东方周刊

  纽约期油价格10月15日攀上每桶55美元的历史高位;美国第二大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主管达恩指出,油价可能进一步升至每桶75美元水平。

  国际油价今年以来已上涨了60%,现仍在持续上涨且预期将继续上涨,这对除了少数油产国(如俄罗斯等)外,看来都不是好消息,对中国而言,则尤其是令人忧虑的趋势。

  第一, 中国对石油需求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已跃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国(每日消费546万桶),超过日本(每日消费543万桶),仅次于美国。

  第二, 全球石油需求近年来都相当稳定,1999年至2004年,每天需求约在7570万桶至8000万桶之间,但中国与印度需求增加快速,尤其中国,在全球每年的增量中,用于满足中国的,占到40%。

  第三, 中国石油自给率低。全球进口(2003年约9000万吨,2004年估计超过1.1万吨)占总需求约1/3。估计到2020年时,进口依赖度将升高到75%。

  第四, 掌握度低。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中东与非洲,在油产地的探勘权、投资权掌握不多;石油运输多经海运,其中90%非由中国油轮运输(日本90%进口石油由日本油轮运载);中国石油进口80%又须经由马六甲海峡,当地海盗多,战时风险又过于集中。

  中国石油形势的窘境

  有鉴于中国石油需求量大,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中中国的比重又高,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日增,中国对石油进口供给的掌握度又相对偏低,所谓中国业已面对空前的石油窘境,并不为过。事实上,中国当前面对的石油形势窘境还不止于此。

  第一, 为纾缓压力,开拓更多的石油供给来源,近来中国业已展开了以石油为主轴的外交行动。今年以来,胡锦涛先后访问加蓬、埃及、阿尔及利亚等石油生产国,加强与中亚各国关系,莫不与石油有关。但总的来讲,此一工作相当吃力。众所瞩目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管兴建,迟迟未能定案,最近温家宝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俄方仍不愿有所承诺,应该说,是让中国相当失望的。

  第二, 与此有关,当中国力求在东海及南中国海域加大探勘及开采力度时,无可避免地与邻国尤其是日本产生了矛盾与潜在的冲突。使得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及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平添了不少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不确定因素。事实上,类此情况同样产生在前述俄罗斯油管究竟是安大线或安纳线或新提议的泰纳线的竞争之上。应该说,在既有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之外,中日关系的发展又面临了一个令双方头疼的石油问题的考验。

  第三, 据观察,近几个月来,国际期货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事态颇见蹊跷。早先,国际油价每见突然上升,多与偶发事件(如墨西哥湾风灾或尼日利亚政局不稳或俄罗斯内部与尤科斯公司的政治斗争),或恐怖事件(伊拉克油田)有关,油价的上升主要是反映所谓的风险溢价,这个时候,现货油价上涨,但期油价格影响不大。

  然而近来形势却是期油价格一马当先,领先及带动现油涨价。这个现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市场“突然展现了国际油市在未来将会出现巨大的供不应求,因此期场作出了领先反应;二是投机炒作。对前者,下文将作分析,至于后者,看来则不无可能,而且极可能就是冲着中国这个全球新起的石油大买家而来的。果真如此,则今日中国面对的石油形势非仅困窘,甚至可说相当严峻。

  全球石油供需态势

  让我们把问题分为“短期”与“长期”两部分来处理。金融期货有无炒作,是个“短期问题”,搁一搁。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则是一个结构性的长期问题,有无基本变化,对中国长期石油战略的转变至关重要,先谈这一部分。

  首先要强调,石油问题在全球已不是新生问题,但对中国则是一个前所未遇的崭新问题。

  1970年,全球爆发先后两次石油危机时,中国经济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未与全球接轨,更重要的是,中国根本不进口石油,甚至还是石油出口国。直到1993年,中国才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自此之后,石油需求与进口均大幅增长。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石油消费国。但一直到2003年,国际油价始终平衡,长期维持在每桶25美元上下的水平,所以,对中国而言,眼前的石油压力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及进口量日增,二是国际油价飞涨。这个形势,对中国而言,是前所未见的,可以说,所谓“石油危机”,对全球而言是老问题,对中国则是新挑战。现在的关键是,这是短期形势,还是长期趋势。

  人类第一口油井是155年前的1850年钻探的,一个半世纪以来,至今全球已消耗了大约9000亿桶原油(难怪出现“温室效应”及南极冰川加速融化),据石油专家哈伯特及甘宝的论点,(1)全球石油总蕴藏约在1.8万亿桶至2万亿桶之间;(2)当石油开采达到蕴藏量一半以后,开采边际成本会快速增加,导致油产量下降。哈伯特在1971年(石油危机发生前)即宣布美国产油高峰已过,现在看来,如依据他们的理论,全球石油开采已到所谓的“哈伯特顶点”了。

  一家之言,未必即是定论,但根据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公布,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剩余产能近20年确实在明显下降之中。1985年,OPEC每日有剩余产能1500万桶,占当时全球总需求的25%,1990年,仅为550万桶,占总需求8%。2004年更降为200万桶,占总需求仅3%。全球供需形势,由此可得一梗概。

  总之,全球石油供需态势,近20年来,正在朝紧俏期的方向发展,无论如何,对照今日中国日增的需求态势及日增的进口依存度而言,都形成了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至于石油期货炒作,以当前中国石油需求占全球总需求也不过7.5%(远未达到人口比例,但已大幅超过GDP比例)而言,原非合适的炒价对象,关键在于增量比重,即如前所云,在全球每年的新增量中,用于满足中国的部分竟高达40%,而且,未来一段期间,为了扩增石油储量,提高安全天数,势必加重此趋势,况且,国际金融石油炒家吃准了中国在期货炒价上的生嫩,不以中国为对象,讹诈一下,岂不大为可惜!

  中国石油战略:新思维与新对策

  对中国而言,如今在石油形势上的困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如前所云,对毫无面对石油危机经验的中国来讲,内外在形势变化得太快与太猛,中国似乎完全未做好应有准备,包括长期心理准备;其次,正因为如此,因应的思维与做法,多数是立即机械式的反应,或是直接照搬他国的经验,未深入研究整个形势的发展本质与探究问题的关键,易言之,存在着不少重大误区而不自知。如果以目前的思维与因应做法,继续下去,中国陷入更深的石油危机泥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仅如此,中国还可能因此制约、干扰了正常外交策略空间的操作;甚至于,从长期看,也不排除在21世纪初,美国灵活运用石油牌来骚扰或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可能性。中国必须有新的战略思维与对策。以下提出三点意见与建议:

  第一,从今后着眼于供给面的扩大,转变到兼顾供给面的扩充与需求面的节制。这部分,主要涉及交通运输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

  从美国谈起。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其每日消费量约为1000万桶,相当于排名二、三的中国与日本之总和。在偌大的消费量中,56%靠进口,其进口依赖度超过中国的33%及欧洲的50%。这两项标准,相当程度上就解释了美国何以置相当多国内油田不开采,何以有多达相当于160天进口量的庞大油储,以及何以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特别重视中东、中亚与北非的缘由了。

  美国以全球5%的人口,消耗相当于全球12%的石油,这么多油,用到哪里去了?主要是汽车。美国进口石油中60%用于汽车。美国是全球汽车王国,尽人皆知,美国有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及全球最高的人均汽车持有量。相反,美国的铁路交通尤其是都市中的轨道交通却不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所以如此,交通运输高度依赖公路及汽车,而非铁路及火车,源于20世纪初的产业发展政策。当时汽车刚刚发明,并很快成为美国的主力产业(与钢铁产业配套发展),这些新兴产业遂运用庞大影响力,游说国会及政府,压缩了美国的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空间,甚至出钱收购都市电车(轨道)企业后,将轨道废除,以利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在当时,或许也是资本主义的逻辑,无可厚非,当然,更无人能预料到1970年的石油危机。所以,美国以汽车及公路为主的交通及产业政策有其特定的时空发展背景。时至今日,这样的资源配置结构显然跟全球资源的相对价格结构已不吻合,易言之,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角度而言,美国的消费模式是不合理,缺乏效率的,但美国毕竟可以运用其庞大的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来维持此模式的持续运作。

  中国近年来石油消费的急剧增加,一则是因为在生产面,中国业已成为全球巨大的制造业(包括钢铁与汽车)中心,二则是因为在消费面,中国正不自觉地步上美国在交通运输政策上过度倚重汽车与公路的覆辙。

  资料显示,16年以前(1988年)中国尚无一条或一公里高速公路,16年后的今天,已快速建成2.5万公里长度的高速公路,预计到2030年将建成全长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但另一方面,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却相对消极落后。目前铁路总长度7.3万公里,其中2/3为改革开放前所建,近10年来,每年长度仅增加2%,远低于8%到9%的经济增长率,以致年年车皮紧张,靠不断提速,满足部分需求。除了都市间的铁道运输之外,都市内的交通运输似乎也未见对大众运输如地铁、电车、轻轨等有足够重视。这或许与中国想要以发展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有关。必须指出,这样的交通运输产业思维恐怕是有商榷余地的。中国决不能走上与美国模式相同的路子。若中国与美国一样,那么庞大的石油需求不但全球受不了,中国本身都受不了。所以,与其一味地在全球物色油源,在油管外交上严重受制于人,甚至在石油期货炒作上成为他人的敲诈目标,何如先求诸己,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改善需求结构与进口依赖度。

  第二,由于石油价格波动无常,其适合作为国际金融期货交易的标的极其自然。事实上,如能熟悉国际期货操作的技巧,石油购买者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可惜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发展中期货发展更为落后,因之不但不能通过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反而易成为国际期货炒家炒作挤兑的对象。对此形势须尽早阻止,否则正启动中的庞大储油工程将陷于进退两难。具体建议是,有关部门必须及早针对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健全及培养操作国际期货之专业人才,研拟具体计划,以堵住漏洞,未来并可以凭借中国作为一个石油大买主的优势地位,参与并影响国际石油行情。

  第三, 前已言之,石油价格对中国的冲击是新生事物,不仅在观念、政策、战略须尽快调整,与国际接轨,作为第一步,也是根本,先要调整、强化及提升能源部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石油政策牵涉甚广,触及产业、交通运输、科技、环保生态、贸易、外交、军事以及金融等不同领域,现有之能源部门的规模、编制、位阶及定位,值得作深入的检讨与评估,并作必要的调整。

  石油战略及能源政策当然还有其它,如能源价格的合理化,替代能源的研展,石油储备及石油运输等,但这些都可以包括在健全能源组织部门及提升部门位阶之中,不再个别讨论了。 石齐平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