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下岗工人“田间工厂”再就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7:14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安11月1日电(石志勇、毛海峰、刘涛)直到不久前,拥有一份工作对家住陕西省咸阳市的徐钢来说,似乎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几年前徐钢从陕西省第一毛纺厂下岗后一直靠摆地摊为生。这种情况在今年6月有了改变,徐钢在咸阳市近郊拥有了一个蔬菜大棚,成了一个特殊“农民”。让徐钢生活出现转机的蔬菜大棚,由政府免费提供,被下岗人员形象地称为“田间工厂”。
徐钢的蔬菜大棚建在咸阳市近郊的南朱刘村。村边的公路旁醒目地立着“咸阳市下岗职工蔬菜种植基地”的大牌子,牌子后面就是排列整齐的几十座蔬菜大棚,有些大棚已经披上了白色的塑料薄膜,显得生机盎然。在这里种植蔬菜的都是陕西省第一毛纺厂的下岗工人,虽然穿着与村里人明显不同,但他们举着锄头挥汗如雨的劲头丝毫不亚于旁边种田的农民。咸阳市渭城区政府去年租赁了村里203亩耕地,建了97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占地0.9亩。区政府还新打2眼机井,铺设了输水管道,架设了低压线路,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全部到位。今年6月,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一个大棚2.2万元的价格,向渭城区政府租赁了这片耕地及相关农业基础设施,为期5年,交给陕西省第一毛纺厂下岗职工免费使用。一个大棚安置2名下岗职工,97个大棚可安置194名职工,加上6名“田间工厂”管理人员,首批共安置了200名下岗职工。 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曹兴魏说,咸阳市是陕西省国有企业比较多的地市,全市原有3万多名国有企业人员在下岗人员安置中心,省、市两级财政负责为这些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每年要为此支付1亿多元。从2003年起,咸阳市下岗人员将分三年走出安置中心。为使下岗人员尽快重新就业,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方法为下岗人员创造就业岗位,“田间工厂”模式就是其中一种。 据了解,政府鼓励下岗工人到农村就业,其他省市早就有过,咸阳市的“田间工厂”模式与众不同的是,由政府出钱租赁农民的土地,建好温室大棚、输水管等农业基础设施,即建好“田间工厂”,免费提供给走出企业安置中心的下岗工人,所得经营收入政府也免去所有税费。这样,工人就无需负担庞大的农业固定投资,只需投入少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大大减少了下岗人员从事农业的经营风险。 陕西省第一毛纺厂工会主席李广通说,毛纺厂共有下岗人员3200多人,“田间工厂”安置工人的方法出台后,工人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还有50多名下岗人员等着加入。据介绍,加入“田间工厂”的下岗职工,多是夫妻两人共同经营一个大棚,一年利润如果有7000多元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为解决农业经营资金不足和种植技术问题,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为每个下岗工人作担保获得银行小额贷款3500元,并邀请农业专家为他们讲授蔬菜种植知识,聘请4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下岗职工做技术指导。 曹兴魏说,目前咸阳市为下岗工人提供一个新就业岗位的平均费用为4000元,而“田间工厂”租赁一个5年期的温室大棚只要2.2万元,可安置2名下岗工人,平均一名下岗工人每年的安置费只需2200元,远低于平均安置费用,对政府财政来说还是合算的。(完)(责任编辑:刘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