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下沉式广场挖到城墙脚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3:33 新闻晨报

  10月17日下午2时30分,一声巨响将午睡中的郝清福老人惊醒,他心想“肯定是邻居的房子坏了”。等他急匆匆从屋子里走出,结果看到的却是平遥古城南门前升腾起的漫天灰尘。

  此时南门旁边聚集了无数正在施工的人员,他们七嘴八舌地喊着“城墙塌了”。“城墙塌了,怎么可能?”

  郝清福不相信听到的一切,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祖先留给他们的平遥古城墙似乎牢不可破。他还清晰地记得,在城墙上打架玩耍的快乐,一直伴随了他的童年。

  待尘土落定,曾整齐完好的南门附近城墙露出长长一段大豁口。当看到里面的夯土、砖块狼籍不堪地散落在墙脚时,老人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事后,当地文物部门迅速赶到现场,经过调查,认为山西省平遥县古城南门东侧外墙倒塌范围长17米,高10多米,倒塌厚度为3米。

  由于城墙倒塌时正值午休时间,加之这段城墙附近游客比较稀少,坍塌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文物部门:年久失修自然坍塌

  关于古城墙突然倒塌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城墙为古代的“豆腐渣工程”,有关人员还列举了筑城当年的经济状况、墙内填土质量等若干理由作证。但资料显示,这段城墙筑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也就是说,它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这么坚固的“豆腐渣”吗?

  另一说与正在施工的南门地下广场有关,认为挖掘机的震动诱发了坍塌。但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否认施工是坍塌原因的说法。

  两天后,山西省文物局出面解释,倒塌原因主要有两个:该段墙根是低洼地,极易积水,墙体侵蚀严重,倒塌时附近仍有积水;另外,清末时曾对该段墙体进行过修缮,从倒塌现场看,墙体中的土并没有进行夯实处理,土质疏松,并且与老城墙的衔接处不牢固,但由于有城墙砖的包裹,此前并没有发现。

  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则提出了墙体倒塌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倒塌处墙体明显比周边墙体斜度小,不如周边结实。二是倒塌处外墙墙体酥碱过重,易倒塌。三是从倒塌墙体取回的土样分析,明清时期在整修城墙时此处的夯土太松,另外从现场观察,倒塌处裸露的疏松干燥的粘土,被风吹拂后不断下落,这样疏松的土壤不但起不到支撑作用,反而有外推作用。四是倒塌处墙体的上、下部分比中间部分厚实,说明此处砌墙方法不严格,砖与砖、砖与土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工程质量存在很大隐患。

  最后,当地文物部门将原因归结为年久失修自然坍塌。

  当地群众:下沉式广场挖伤了古城墙脚

  然而,对于文物部门自然坍塌的解释,当地老百姓并不完全认同,他们一致的看法是,南门“下沉式广场”建设直接导致了这次城墙的倒塌。由于多年的堆积,土层把原先的护城河盖住,比真正的地面高出了许多,所谓“下沉式广场”也就是把墙外的浮土挖开,恢复古城门外原有的面貌。

  10月3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曾受到指责而停工的南门“下沉式广场”建设项目已经重新开工好几天。原来紧靠城墙的污土被挖走了3米多深,坍塌的城墙周围的地砖全都暴露在了外面。附近居民说,城墙原本就有“鼓肚子”———即中部有裂纹、墙体向外凸出,污土被挖走后,便没有力量支撑它。与此同时,附近居民指责,施工挖掘机不断地作业震动,是导致墙体松动的另一大原因。

  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古城墙南门前的“下沉式广场”污土清理工程已开工一个多月,正接近尾声,共清挖、运走3万余立方米污土、污物,发掘清理总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平遥古城的南门是古城的正门。过去因为大运路、南同蒲铁路等交通干线都位于城北,大部分游客都走北门,所以古城开发一直没顾上南门。城南的大运高速开通后,为方便游人从南门进入古城,平遥县于2002年启动了“南门瓮城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还被确定为“全县重点工程之一”。

  开工至今,工程已完成了城楼、戏台等建筑的复建,今年的工程正是南门外“下沉式广场”淤积污土的清挖,主要由平遥县文物局负责实施。

  据悉,国家文物局已经派出一个专门调查组,对坍塌原因做最后的认定。

  古城千疮百孔老建筑苦苦支撑

  事发后,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董养忠提醒说,再次坍塌的隐患仍然存在。记者在现场看到,倒塌城墙的两边有些地方已经摇摇欲坠,墙体裂缝增大并严重向外倾斜,不得已,文物部门用几根木棍简单予以支撑,并拉网封锁了周围。

  顺着倒塌的城墙分别朝两边走,更严重的问题暴露在记者眼前。由于没有有效的保护和维修,平遥古城墙的多处墙脚都成了马蜂窝状,在这些地方,砖块被风雨磨掉了棱角,墙壁不断向里面凹进去。用手轻轻触碰这些砖块,它们甚至比土块还要酥松。有些城墙则一段段地扭曲变形,中间部分向外鼓出,而上面一道道裂缝显得更为触目惊心,严重处,甚至可以将拳头伸进去。

  平遥古城墙的建造采用的是外砖内土,但如今城墙内的夯土也同样面临着修缮不力的情形,因常年风雨,这些夯土被冲刷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渠”。

  而在整个古城内,除了那些重点文物景色被特别关照外,大多数明清时代留下的民居度日如年。“明清街也只是徒有虚名。”住在明清街上的李胜兵告诉记者,还有很多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的老房子在苦苦支撑。

  李胜兵家的房子是明朝时造的,翻修了好多次,但没有大动,除了瓦片,屋子的门窗、木椽、柱子都是老样子。但现在李胜兵觉得到大修的时候了,因为房子的木椽被虫子蛀得一块块往下掉,墙壁上的砖块也烂得差不多了,但他苦于没有资金。

  同时,这些很多年没有大修的文物建筑,还得承受很多的生活重负。平遥古城内,老建筑内所住的人口密度不比任何大城市低,往往一个四合院内四世同堂,住了大大小小几十口人。

  节日越办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遥古城的保护乏善可陈的背后,它的旅游功能却被无限制地放大。

  根据平遥古城旅游公司提供给记者的数据,2002年来这里的游客只有10万人左右,但在今年有望突破50万人。

  而根据平遥县政府与旅游公司签订的委托经营协议,旅游公司每年向政府上缴3个国有性质景点(城墙、日升昌和清虚关)的费用今年为450万元,而到2012年将达到2000万元,而要支撑2000万元的上缴数目,该公司副董事长张小虎认为,没有100多万的游客根本完成不了。

  于是,平遥古城这几年开始了推广工作,比如,国际摄影节。为了提高平遥国际知名度,几年来,当地政府在法国某公司支持下,将很多功夫用在对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宣传上。结果,在每年9月的几天摄影节内,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到处人山人海,它的所有服务功能被迫超负荷运转。

  除此之外,小小的平遥古城还有许多同样热闹的节日,如社火节、牛肉节等等,每一次节日举办时,这里都是人满为患。

  自从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当地政府根据专家的意见决定,在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只保留2.2万人,即将原有的4.5万人口迁移一半出去,将城内居民控制在合理密度。然而,七、八年过去了,古城人口非但没有下降,在政府发展旅游的思路下,更多的外来旅游者却让平遥的人口,一次次达到了一个新高。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杜琛山西平遥摄影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