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看辽宁”)通向振兴的主战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7:05 荆楚网-湖北日报 | ||||||||
湖北日报记者姜月波 国家启动首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100项,总投资610亿元,其中辽宁获批的项目达52项,总投资442亿元。在振兴的旗帜下,辽宁再次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以增量带动存量 企业是“振兴项目”的投资主体。从100个项目的摆布可以看出,只有那些机制新、体制新的企业才能获得国家资金的青睐。 在辽期间,记者采访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泉水制造基地的专用码头。伫立海边,望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看着重大装备的生产、总装、发运一气呵成,我们很难想像,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 重组———融合———发展,3年三大步,大起和大重的联合重组创造了搬迁、改造、建设、生产四条线同时进行的奇迹。去年,大连重工·起重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而今年前6个月就完成了20.4亿元,相当于半年干了去年近一年的活儿。 指着与公司专用码头毗邻的三座巨大厂房,党委书记朱德康骄傲地告诉记者,大连重工·起重正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际重机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开始一个新的征程。通过实施国债项目,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将完善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形成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电站超临界机组和船用大型铸钢件批量生产能力,并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具有可扩充性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初步建立起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力争到2010年,企业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当代水平,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迈入国际重机一流企业的行列。 与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通过重组实现优势整合与脱胎换骨的重生不同,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改制则是渐进式的。 作为一个拥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大型一类重点支柱骨干企业,沈鼓同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一样,也曾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诸多困难,经过多次改制、重组,企业围绕精干主线、多元发展的改革思路,对企业办社会、辅助单位进行了剥离,优化了资源配置,极大激发了企业活力。 谈到在国家第一批国债项目中“榜上有名”的大型透平压缩机技术改造项目,公司总经理助理龚伟显得非常兴奋,他说,“经过积极努力拿到这1.95亿元的技术改造资金关系到沈鼓做强做大和未来发展。”公司专项小组正夜以继日地工作,推进项目的进程。 龚伟的话也道出了其他获得国债资金支持的企业的心声。 专家认为,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建一批新的大项目很有必要。没有一定规模的增量,存量的改制和改组往往难以推动,新项目不仅要成为经济上的新增长点,同时也要成为新体制和新机制的生长点。 发挥“杠杆”作用 首批100个国债项目的选择安排,清楚地表明了国家“振兴东北”的产业导向和资金流向。 以国家安排辽宁的52个国债项目为例,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的项目占整个项目数的94%,占总投资的98%。把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创出新意,这是中央对东北产业发展的期望和定位。 在大连双D港,35万平方米的大连机床集团新厂区将摆放国债项目“大连机床集团高速加工中心制造基地”。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首批100个国债项目中,机床行业占了3项,辽宁只此一项。 由于汇集了多种功能,且具备按数控程序自动换刀或自动更换工件托盘的特性,加工中心已成为机械制造业中需求量最大的一类加工设备。目前国内这种设备多为进口。 大连机床集团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高速加工中心、高速组合机床和精密数控机床。项目建成后,大连机床将形成年产立式加工中心2800台的生产能力。 船舶工业被誉为“现代综合性工业之冠”。在世界造船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趋势下,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中国造船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渤海船舶重工———辽宁三大骨干船厂这次均在首批国债项目中“题名”,这说明国家把造船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通过项目发挥有力的“杠杆”作用。 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将通过国债项目形成以大坞为主线的大型船舶生产能力,并进行配套建设;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则将以先进的造船理念和现代造船模式为指导,把大连新船重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船舶总装基地。 与此同时,渤船重工的大型船舶建造设施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已获国家批复和相关部门评估。3年后,一个占地60万平方米、3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建造设施,将出现在渤船重工,届时,世界上任何一种船型都可以在这里建造。 跳出“项目怪圈”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敏感话题就是上不上新项目。为什么敏感?就是怕“新瓶装旧酒”,重蹈以往的“项目怪圈”。专家认为,“项目怪圈”不破,老工业基地难兴。 如何跳出“项目怪圈”的陷阱,成为摆在辽宁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进入第一批国债项目,许多企业使尽浑身解数,而经过国家、省市的层层筛选,能够入围者寥寥,但有这样一个项目,却在国家专家组进行审核时,被一致认为该项目申报的规模“小”了,应该增加资金投入,这就是大连亚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新增数控压铸机、加工中心等设备仪器和新增能力500吨”项目。 作为首批国债项目中少数几个民企之一,大连亚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三大压铸企业之一。同时,它还是国内一汽大众、沈阳三菱、上汽集团及美国福特等大公司的主要供货商。最近德国宝马也将亚明列入配套企业的名单。目前,大连亚明在国内的压铸件订货量已超出自己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大量合同。 正因如此,当国家项目考核专家组在亚明考察时,才提出了他们申报项目规模过小的看法。 为了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亚明没有坐等国家支持,而是自己积极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能力,新增的设备仪器已陆续开始运行。随着国债项目的实施,亚明将形成年产变速器壳体、油底壳等铝合金压铸件185万件的生产能力。 也许,大连亚明的发展是个特例,但它的发展历程和项目运作过程可以佐证一点: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看市场前景和企业机制,这也是一个项目能否跳出“怪圈”的核心。 其实,无论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还是跳出“项目怪圈”,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作为主体,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果体制、机制不变,即使国家给了投入,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困难,还会形成新的包袱,出现“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循环。 因此,做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这篇大文章,决不能用简单上项目、跑贷款等“输血”的办法维持“失血”的体制,探索一条“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的新体制刻不容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