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六市递交申请书欲加盟长三角城市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03:34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9月份,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等6个城市先后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了入会申请书。 6个外线城市有的市领导甚至言必谈“长三角”,马鞍山市长姚玉舟表示:“我们申请加入长三角,不是图个名分、图个形式……”
11月2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市长聚首上海,举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会议透露,随着“十一五”期间宁波跨海大桥、绍兴跨杭州湾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竣工,长三角城市将进入一个多轴互动、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现有的长三角地区应该与苏北、浙东南、浙西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互动协作。正因为此,会间有关“长三角扩容”的话题也备受16位市长的关注。 长三角扩容已“迫在眉睫” 11月2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市长时隔一年后再度聚首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探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大计。从今年起,原来两年一次的会议将改为一年一次的“年会”,与沪苏浙省市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相衔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也在会上披露,2003年,长三角地区GDP达22774亿元,占全国的17%,长三角的进出口额、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国的32%和48%。长三角无论是经济总量、吸引外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进出口贸易量,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发改委决定率先制订、搞好长三角区域规划,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带动辐射,服务全国,投身经济全球化以及为其他区域规划探索经验都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已不仅是16城市的长三角,也是华东地区的长三角,更是全国的长三角。人们对长三角的期望,不仅仅停留在长三角本身的发展上,而且希望它更多地向区域外辐射,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道出这样的心声。 随着沪苏浙三省市与周边的山东、河南、安徽、福建、江西等省的互动协作日益增强,长三角扩容已“迫在眉睫”。 苏浙皖六市欲加盟“长三角城市群”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家很早就打算编制这一规划。新规划中,苏北、浙东南、浙西南的部分城市很有可能将被纳入新一轮的长三角城市群中。提前获知这一信息的苏、浙、皖三省的六市,借着这次良机,早已刮起了一股“融入长三角”的旋风。 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副主任陈荣堂透露,在9月份期间,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等6个城市先后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了入会申请书,外线城市掀起了“融入长三角”的高潮。而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尽管如此,外线城市加入长三角并非无障碍。面对外线城市掀起的“融入高潮”,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以下简称《入会规程》)于9月初在沪苏浙三地政府间召开的“沪苏浙协作部门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出台,两大类的7项具体评价指标成为各外线城市跨入长三角的一道“门槛”。其中,两大指标类型分别属于“门槛”指标和“属性”指标,“门槛”指标包括是否在长三角城市群范围、是否为地级以上城市,“属性”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5%)、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 《入会规程》参考西方城市——区域发展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规律及规模划定标准,及国内外人士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成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范围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方案为:以上海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划定一扇形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向沿海南北和向西沿江3个方向延伸,延伸至距离上海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按照这个方案,除了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之外,江苏盐城、浙江温州和金华以及安徽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巢湖、铜陵等9个地级以上城市都将被包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认为,《入会规程》是作为沪苏浙三地协作部门联席会议参考资料提出的,其科学性、权威性、影响力不容置疑,在某种程度上是进入长三角城市圈的“依据”。 据了解,在此方案下以2001年度相关数据为准,对该地域范围内的城市作模拟评价,结果显示,除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外,江苏盐城、浙江温州、安徽芜湖和马鞍山均符合入会门槛。在地理半径内的金华市由于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不达标”而落选。 比划定的地理范围仅超标一点(与上海相距400多公里)的合肥由于没有在划定的地理范围之内,故没有作评价,但是合肥的入会热情却绝不亚于其他任何的域内城市。为了能进入长三角,合肥市政府还在10月份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分赴长三角16个会员城,推荐自己。 据了解,6个外线城市有的市领导甚至言必谈“长三角”。对于加入长三角的原因,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借助长三角这个大平台,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马鞍山市的市长姚玉舟表示:“我们申请加入长三角,不是图个名分、图个形式,根本上说,还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会最终未确定新成员 去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接纳了浙江台州市入会,形成了目前的“15+1”规模———长三角城市由2002年的15个增加为16个。正因为如此,对于此次会议,一些人寄予了某种期待。有媒体会前报道称,11月2日上海举办的“‘十一五’长江沿岸、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规划研讨会”上,6个外线城市的“入会”命运具体怎样,将在16个长三角城市市长的投票中见分晓。 然而记者昨日连线上海时了解到,会议的正式安排中没有此项议程。上海市政府合作办的有关人员也确认,此次会议确实不讨论这个问题。 此番会议不具体讨论新成员加入的问题,对于那些申请加入的城市来说,或许会有些失落。但是,绝对不能忽视此次会议将有的一个重要议程,那就是讨论修改《“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据了解,此次修改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及的组织机构的改设,以及基本宗旨、基本原则、基本任务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关于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组成。据知情人士透露,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原来是“由长江三角洲15城市组成”,会议上很可能调整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组成”。 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是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是暂不讨论新成员入会,另一方面又要讨论扩大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组成范围,这好像又是一对矛盾。 “其实也不矛盾。”陈晓云副处长说。他的解释是,《入会规程》中协调会“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组成”的说法也还需要等待会议的确认,因此此次会议讨论新成员的加入“在技术上”是行不大通的。同时,即便是接受新成员加入,是只要提出申请的都接受,还是有条件地接受,对于这个问题,各方还有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暂时也难以讨论新成员加入的问题。“以我的理解,协调会的门没有关,始终是敞开的。”陈晓云说。 打上“长三角烙印”经济并不一定腾飞 江苏省社科院的沈立人研究员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是大势所趋,不应将长三角看成是一个凝固的、封闭的概念,它应该是开放的。长三角的品牌不是某一部分城市独有的,也不是某一个地区能够形成的。长三角的品牌需要更多的周边城市来共同打造,这样才可能使其真正成为“世界第六都市圈”。 沈立人指出,长三角区域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原来那种粗放的、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要变,“老路已经走到头了”。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就要相应作出调整。比如,现在很多长三角的企业因为商务成本不断提高,正逐渐向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转移,这样一种趋势,就要求长三角突破原来“半封闭”的状况,使其更加开放。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应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相适应。 不过沈立人同时指出,长三角扩容的条件虽已经具备,但是6个待加入城市的期望也不要太高,不要以为一并入长三角、打上“长三角的烙印”,经济就能一下子腾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辐射虽能带动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要想城市真正发展,还是要“埋头苦干”———调整好经济结构,科学地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好区域经济。 链接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地区14城市政府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 现在的长三角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 城市经济概念:沪苏浙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 本报记者 黄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