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妨出去"闯"天地 聚焦去外地上大学的上海学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08:56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1月4日消息每年的开学时分,我们总能在火车站台上看到,父母与考上外地大学的子女依依惜别。能考上名牌大学是每个学子和他们父母的心愿,在本地大学就读似乎顺理成章,外出求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如今,那些从上海考到外地就读的学子们,面对大学毕业之路的选择时,分成了这样几种“类型”:

  “回归考研”型

  就读于中国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大四的小潘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考研之路,而且他决定跨省跨校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他说,“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签约某国家机关,虽然收入不错,而且工作性质也很有保障,但一签就是十年,而且有太多的规定,我觉得可能不太适合我的性格,也不太符合我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所以放弃了。另一条路自然就是自己找工作,北京虽然待了四年,但相对上海来说,那还是个我不熟悉的城市。所以,我想回上海。”

  “但是毕业后如果直接回上海找工作,对我来说显然是很困难的。离开这里四年,以上海的发展速度,我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外乡人’。”小潘无奈地说,“要找到工作,要跟上上海的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这段时间怎么办呢?总不能在家里混日子吧。所以,我想用在上海继续读几年书重新适应上海,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毕业后更有竞争力。”

  “曲线求职”型

  安徽工业大学英语系大四的小陈以及她的好朋友们多数都是从上海考过去的,与小潘不同的是,他们虽然也想回上海找工作,但没有选择考研之路,而是发动了各种可利用“资源”,在尚未毕业之际就抢起了“跑道”。

  小陈说,“离开上海3年多了,眼看就要毕业回去了,虽然很兴奋很憧憬,但是上海现在发展如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我们这些外地的上海人最关心的。很多留在上海读大学的中学同学们现在都找到不错的实习单位,利用大四课比较少的机会,提前开始了‘办公室’生活。这是他们相对我们来说很有利的条件,等到我们毕业回去,他们早就把位子坐热了。”小陈显然对于自己身在外地不甚满意,“不过,困难就是让人去克服的嘛,我们有那么多好朋友、老同学在上海,他们也会经常地往我们这里输送信息。我们也把自己的简历做好发到他们的邮箱里,上海的同学们就会在自己投简历的同时,也帮我们投一份,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机会。”

  “留守当地”型

  今年刚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的小刘选择了留在南京。小刘说,“说实话,当初从上海考到南京的时候,心里是很不情愿的。要离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离开亲戚朋友们,别提多难受了。”提起当年的感触,小刘还是记忆犹新。

  “不过,适应了南京的生活以后,倒也觉得没什么了。反而要感谢这几年来的生活给了我磨练,让我现在能够独立地从容面对许多事情。”小刘说道,“这些年的生活,让我熟悉并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城市。这里虽然没有上海那么繁荣,发展那么快,但是依然有太多的理由让我喜欢上这里。四年多的时间,我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有了这里的朋友,也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我很满意现在的状况。暂时不想去改变什么。所以,我选择毕业后留在南京。”

  在读学子:异乡求学精彩依旧

  从滴辣不沾到一个月一瓶“老干妈”辣酱;从饭来张口到自己打理生活;从懵懵懂懂到目标明确……从上海考到外地求学的红红、小严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执著着自己的求学之梦,在摸索中成长。他们自信的脸上写着:“我们的大学生活很精彩!”

  “上海同乡会”的温暖

  经过了28个小时的颠簸,红红终于来到了兰州大学。“刚到这里真的很不适应!”绿色离她远去,随之而来的是满眼的黄色;干燥的气候对女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还有辣味十足的饭菜和挥之不去的高原反应,“那个时候我几乎天天打电话回家,要家人和朋友寄护肤品,还有上海的酱菜。”

  红红说值得庆幸的是,一进校就有同乡的师哥师姐们来迎接,“老乡见老乡,真的很温暖。”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一顿饭就能打破陌生、融为一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彼此都十分关怀对方,平时无论谁有困难,大家都会出谋划策,想办法;当然有开心的事,也会一起庆贺!”家书、包裹是令出门在外的人最感动的礼物,寄来的家乡特产总是一起分享,连信也是大家一行字两行泪地读完。

  “上海同乡会”,他们这样称呼这个小团体。“我们这里的人数正在壮大,每年到兰州的上海老乡都在增加。”红红如今读大三,每年新学期,她还是会按照惯例去接待上海来的小学弟、学妹,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她特别能体会刚到陌生环境时的心情。望着大包小包的新生、惴惴不安陪伴而来的家长,红红总是用笑容去化解他们的紧张与担忧,“我想让家长们放心,让新生们一进校就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

  一不留神只能啃馒头

  “到兰州读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什么都要靠自己,连我父母都说我好像一夜长大了。”兰州大学的小严,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以前我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武夷山,现在可谓穿越了整个中国来读书。”现在大三的他提到在异乡的学习生活,觉得自己成长了。

  “在这里什么都要自己打理,生活费怎么分配,天天都大手大脚,到月底可就够你受了;还有合理的学习作息。这里没有上海繁华,教育资源也不丰富,如何合理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多多充电,完全就要自己掌握了。”小严说刚来这里的时候,心浮气躁,老是忍不住往市区跑,花了不少钱,最后不够用了,只好啃好几个星期的馒头。

  “到我们学校你就可以看到山上一片醒目的绿色!这可是我们劳动的成果噢!”小严显出自豪的神情。在家里连碗筷都很少洗的他,在兰州拿起了锄头、铲子,“兰州的绿化真的很宝贵,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兰州做一点事。”不干不知道,小严他们初尝劳动的艰辛,干燥的气候,昼夜温差大,都让小树很难生存,“我们每天都有人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时补水,保暖。”看着当初的小树苗,茁壮成长为一片小树林,同学们都十分欣慰。

  我不想和上海脱节

  假期里,好不容易回到上海的红红总是难觅踪影。“我要读德语,还找了份兼职,所以有点忙。”红红笑说现在回来一次不容易,当然要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我可不想和同龄人脱节。”红红坦言,兰州大学并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但是到了那里她并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现在的红红,早就拥有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即将参加德语的等级考试,以及高级口译的测试,她说这些都是利用假期回到上海时进修的。

  “我现在也正在联系一些上海的实习单位,希望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大学毕业后,我还是会回来找工作,免得到时候像无头苍蝇,没有了方向。”红红告诉笔者,自己已经申请了提前毕业,今年就能修完所有的学分,拿到毕业证书。她很期待回到家乡,一展拳脚。

  教师:不妨出去“闯”天地

  “好儿女志在四方。”上海市洋泾高级中学教导主任、语文高级教师牟靖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个人是很主张我的学生报考外地的大学的,学生不妨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出去锻炼一下自己。”复兴高级中学的杨继红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认清自己的定位

  “有许多学生,他们高一、高二没有努力读书,希望借高三一年就冲到年级前列,考上海的名牌高校,这有些不现实。”有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杨继红认为这样的学生,往往定位比较高,但能力有限,“所以我鼓励他们报考外地的大学。”

  杨继红说,同样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不少外地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往往要低于上海学校,而且为了吸引生源,不少学校还会为外地报考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家长们担忧的回沪工作问题,杨继红表示高考前考虑这些操之过急,她认为是人才在哪里都会有所作为。“教育部门也规定了,去外地求学的学生,上海户口不会迁出,这应该就是鼓励大家报考外地最好的证明了。”

  杨继红强调,填报志愿的关键是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要单纯地认为只要最后努力就都能考进名牌大学,平时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更多地去了解一些外地大学,也是填报志愿时的一种技巧,多一点认识就会给自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

  生活的试金石

  “上海再大,相对全中国,全世界来说,还是很小的。虽然在中国是一个很繁荣的城市,但如果一生就一直在上海的话,没有经历一下其他的生活,其眼光就会相对显得比较短浅,有如井底之蛙。走出去,去经历和体验一些其他的东西,用比较宏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比较完善的人格,尽快地成熟起来。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风采。”牟靖说。

  杨继红则认为,在外地求学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的能力,是人生路上一块真正的试金石。她指出,在上海的高校生,虽然住校,但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的庇护。而在外地则不同,什么都要自己打理。“钱怎么花?该花在什么地方?读书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怎样劳逸结合?……这些问题都要自己思考、解决。”杨继红坦言学生一开始一定会有不适应,没有了父母的安排、老师的督促,“他们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在一次次吸取教训后,他们一定会成长得特别快。这是在‘温室’里的小孩很难体会到的。”

  “据我所知,我的好多学生都是在外地读的大学,现在大多都回来了,并且都有不错的工作,有些则留在了外地,生活得也很好。”牟靖谈起他学生现在的状况,显得比较高兴,“他们就敢于出去闯,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当然这跟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关系,但这样一次经历绝对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性格。虽然如果要回上海找工作,相对在上海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少了很多相关的实习机会,而且回到上海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重新融入上海,去习惯一些‘上海的理念’,但他们有的是成熟和从容面对生活经验。有优势就有劣势,很公平,问题就是看你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快地弥补自己的劣势了。”

  学子感言:人生行囊多了份厚重(中国政法大学学生 陈雯)

  来北京已经三年多了,今年就要毕业了,看着大一新生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稚嫩的脸,不禁感叹起时光的飞逝。三年多的外地求学生涯使我渐渐脱去了当年的青涩与稚气,生活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使你痛苦,使你煎熬,然后使你成长,使你蜕变。

  早晨,打开窗户,秋意渐浓的北京已蒙上了一层浅浅、薄薄的暮气,让人感到些许的凉意,或许快要逝去的东西人才懂得珍惜。而我,对于那即将逝去的大学时光,不知该是怀念还是悲哀。有些不舍,有些迷茫,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亟盼。就似蝉一样,在出茧那刻总是在不断挣扎和徘徊,不知是为了想留住那份洁白蝉丝下的纯洁天真,还是充满了对茧外世界的迷茫和期待。不管怎样,破茧那一刻,便是重生,便是蜕变……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校园广播台播着张艾嘉的《爱得代价》,听着听着,不禁有些伤感,或许,成长的代价便是让你学会生活。在外求学的这几年中,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料,没有了往日嬉笑怒骂的死党好友,没有了浓郁亲切的上海乡音……异乡,永远只适合独立的人们,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再次回到上海时,我会感叹“楼台依旧,物是人非”,会感叹“鸿爪雪泥,飘萍之末”,会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我不会慌乱,不会迷茫,更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在我的行囊中已多了一份厚重,一份对生活的执著和冀盼。

  “生命的本身就是挣扎和矛盾,上帝造人,比别的动物多造了一份灵性、智慧和感情,而这三件东西就是使人永远在挣扎和矛盾中翻滚和浮沉,无法解脱,无法快乐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四即将毕业的我们,也只能用“挣扎”和“矛盾”来形容,考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来人”忠告:人在外地,还是可以一切尽在掌握

  刚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的2000级上海学生张浩,在上海某著名企业找到了份不错的工作。面对很多目前尚在外地就读的大学生,他作为“过来人”,很想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他认为上海学生就读外地大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生活方面,张浩介绍了一些他以前用过的方法,比如在去外地就读之前应该先向父母家长求教如何照顾自己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此外还要注意人际交往,同学关系处理得好不但可以做到朋友遍天下,而且也会令你在异乡感到并不是非常寂寞,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会缓解恋家情结;同样尽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正所谓入乡随俗!

  谈及找工作的问题,张浩认为在哪里读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书读好“充足电”。加上上海学生就读外地大学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最近新近出台的上海学生外地上大学可享贴息贷款的政策等,读外地大学也是一条非常好的成才途径。很多上海的用人单位也很看中那些外地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当然,最好能提前通过各种途径多接触和了解你选择工作的城市,如果想回上海工作的话,不妨多利用假期进行一些实习活动。还要善于利用朋友同学大多在上海的优势,尽快尽多地获得资源。虽然人在外地,还是可以一切尽在掌握。来源:文汇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