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与无奈,何时远离非职务发明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0: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与吴玉录、王志强们相比,拥有121项专利、在武汉非职务发明界有“发明大王”美誉的任文林,其遭遇更有“戏剧性”,由于多年来痴心于搞发明而耗尽财力,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专利流浪汉”。 新华社曾有过一篇报道说:“从1992年至今,任文林作为独立发明人,有3项发明为国家授权专利最高级别。其中有关‘锁’的发明专利早已被全国防盗锁、防盗门生产企业仿照
按理说,拥有如此众多专利的任文林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绝对是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也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可谁能料到,为了坚持发明,他不仅妻离子散,而且每月还要坐上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车,到原工作单位江汉油田领取300元失业救济金。十几年来,不仅分文未得,光是用于申请和维持专利的费用已不下20万元。 一方面是价值连城的专利技术,一方面却要靠低保度日,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扼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激情四射、才华横溢的非职务发明人无法展开智慧的翅膀呢?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比例为9:1,而在我国,非职务发明与职务发明的比例却是7:3。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并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了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发明创造,并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多的职务发明人随之涌出水面,与清贫、依靠自我发展的非职务发明人相比,无论是从科研条件水平还是产业化发展而言,他们都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业界专家称,一项专利的寿命不是其保护期,而是市场寿命。过去专利不能及时转化成产品,企业家缺乏眼光和资金不足被认为是两大原因。而现在,非职务发明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首先,由于缺少资金和制作技能,专利发明的样机、样品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更谈不上进行充分的试验和完善;其次,发明人中存在素质差异,有的专利难以提供用于生产的图纸;第三,专利发明人希望以买卖方式将专利转让,但开出的转让费超过投资者承受能力。 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大多数非职务发明人换来的只有挫折和失败,导致专利被年复一年地束之高阁,直至实用和创新的价值渐渐消失,最终未进入市场便被淘汰。许多专家为此建议,作为非职务发明人应端正心态,不要站在一个狭隘的角度,将自己的发明创造当作无价之宝,而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投资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事实上,非职务发明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发明人,他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发明本身就意味着创业,而不是依靠吃救济度日。从这点讲,社会也要求这些非职务发明者尽快更新观念,完成由单纯发明者向创业型的发明人身份的嬗变。 当然,面对非职务发明人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也应有所作为,像采取一切必要的方式为广大发明人搭建转化平台,扮演好时代赋予政府机关“中间”的角色,营造良好的环境,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缺失,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 我们应珍爱每一点智慧的火花,尽一切所能为它们添加催化剂,改善这些发明家们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智慧的翅膀不再沉重,让智慧之火最终成燎原之势。(廖三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