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职业底线:我们只有阳光操作的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0: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大学毕业生梁某从哈尔滨人才市场应聘到一家建筑公司当业务员,试用期一个月。两周后的一天,建筑公司的部门经理让梁某单独去送投标材料。在他送材料时,认识了公司的竞争对手于某,两人谈得非常投机。3天后,于某承诺给梁2000元钱,想知道梁所在公司投标材料内容,梁答应了。不料,2000元钱刚到手,梁就被告知:公司将他辞退了。(据《新华每日电讯》)

  原来,所谓的投标和竞争对手,都是用人单位虚拟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测试梁某的职业品德。或许,建筑公司不该设此“圈套”。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梁某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投标材料,是单位的核心机密,公司领导交给他,是对他的绝对信任,他理应保管好,不出现任何差错才是,而他却在“孔方兄”面前,当了俘虏。

  我想作为一个公司的员工,梁某不可能不清楚投标材料的重要性。如果他觉得公司给他的报酬太少,他完全可以向部门经理提出来;如果觉得公司经理不欣赏他的才干,他完全可以炒公司的鱿鱼,到他处另谋高就。但错就错在,他放弃了这些选择,而是为区区2000元钱出卖了自己的人格。

  据报道,在一个月时间里,就有2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哈尔滨市人才市场招聘,其中有50%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在试用期进行了“品德测试”,有35%的求职者因未通过品德测试这一关,在试用期内被辞退。

  35%的求职者未能通过品德测试,这无疑给求职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常说发展靠人才,但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算高素质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吗?从发生在梁某身上这件事不难看出,是,又不全是。

  诚然,要胜任一项工作,没有与之相应的业务素质不行,但梁某事件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样不会受人欢迎。因为任何一家用人单位,他们既需要业务上的骨干,更需要遵守职业道德的人。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他们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过硬,但缺乏那种“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的精神。他们总认为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混到一碗饭吃。在利益面前,他们更看中的是“短期效应”而不是道德良心。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人生哲学,使一些人为了钱出卖灵魂,出卖良知。从35%的求职者未通过用人单位的品德测试看出,品德较差的人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是一批人,一个群体。这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痼疾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反思。

  你可以不“爱厂如家”,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是“炒掉老板”,因为这是你的权利。但如果你没有选择这些,你就应该在规则下为企业、为社会公平地付出,而不是选择暗中毁损。因为,无论与法还是与德,我们都没有这个权利。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