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南方周末:选举观摩团去美国大选观摩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0:58 南方周末

  作者:郭光东

  北京时间昨日12时,如火如荼的2004年美国大选投票终于落下帷幕。照理说,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瞧个热闹,大洋彼岸的大选结果,充其量只会引起对美外交政策的微调。不过,近日奔走在美国多个投票点的一哨中国人马,似乎正在刷新着这一旧有看法。

  这一哨中国人马,是由33人组成的、中国至今规模最大的“美国选举观摩团”,观摩团的成员包括全国人大、民政系统的各级官员及多位专家学者。虽然有专家指称“无太多官方色彩”,但毕竟观摩团中的官员所在的机构,正是掌管人大代表、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选举的要害部门。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其时也,且不说两国人民还难得往来,单是我们审视地球对面的所谓大选的态度,就无非是完全否定。但二三十年过去,中国不仅自身稳步推进民主,而且如今有观摩团赴美考察选举。其间的沧桑巨变,怎不令人唏嘘?而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政治文明上的自信心态以及海纳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姿态的表征。

  当然,观摩团不是也用不着去考察与国情并不吻合的“两党制”。他们,乃至身在中国、只是借助传媒观察美国大选的国人,需要考察的,应该是中美两种不同政体在选举方面有哪些共通之处,老美究竟通过怎样的程序和技术去选出各类公职官员,其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洋为中用”的。

  平心而论,选举在中国只是一个晚近的“泊来品”。隋唐以来的所谓“选举”,主要为考状元、中举人的科举,它与近代民主政治的选举制度,即以公民普选权为基础的投票选举大相径庭。而源出西方的选举制度演进至今,已更像一部精致的决策机器,甚至有人说,选举技术是政治学、法学领域最为复杂的学问,弄懂它,往往还需要计量统计学等领域的高深知识。传统资源的匮乏,加之国内目前对选举研究的严重不足,吸纳选举经验较为丰富的他国的若干选举技术,也就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优化选举制度的便利路径之一。

  而美国今年的大选,不仅选总统,也选议员甚至学区委员等公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看点,可资中国各类选举借鉴。

  据报道,这次在美考察的一位观摩团成员就认为,美国的候选人自我介绍和竞选的方式,值得我们参考。的确,在国内实践中,竞争性不足、选民或代表对候选人知之甚少甚至不知候选人长什么样的情形还普遍存在,这不仅影响他们投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原则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刚刚修订的选举法已经谨慎开放了竞选空间,增加了“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的内容,以回应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张贴海报、在公共场所演讲、上街“拜票”等竞选形式。

  另据报道,观摩团的一名中国人大官员表示,他很注意美国人自发性的参与方式,选民参与投票出于自愿,“没有任何压力或物质引诱”。反观中国,目前高达80%以上甚至一些选区100%的参选率,尽管高出美国多多,但这是依靠行政动员、依托选举工作人员挨家挨户、逐人进行选民登记得来的。这种方式不仅颇费工夫,且已不适应当前人户分离、流动人口大幅攀升的现实,加之由此产生的委托投票、流动票箱投票,极易造成选举不公。如若借鉴美国的选民任意登记制,改登记选民为选民自愿登记,并改进选举动员方式,当可革除其中弊端。

  除此之外,在美国的选举技术中,选区人口应尽可能相等的小选区制,选民在小隔间里秘密划票的投票方式,候选人的提名方式,电视辩论,选举各阶段跟进的民意调查,选票的设计及其核算,较为完善的选举监察和诉讼制度,等等,相信也都能给中国相应选举环节以有益的启示。

  毫无疑问,美国的选举制度并非完美,许多地方亦为人所诟病。如金钱政治,据报道本次美国总统大选的花费就达50亿美元之巨,远非普通百姓所能问津;又如奇形怪状的选区的划分,出于党派利益,就出现了环形、夹心形或墨迹形的选区;等等。

  或许观摩团在实地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优劣之处、可借鉴之处会看得更清楚一些。但与西方国家汗牛充栋的选举法规和惯例相比,重建时间很短的我国选举制度还较为粗疏,选举法也只有区区53条。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把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落到实处的技术设计。而能否将宏大的价值与不弃微末的具体技术结合起来,无疑是衡量选举制度完备与否的关键。并且,着眼于具体技术,立足于微观环节,也应是逐步推进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可行之路。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