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华山模式”检视新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2:53 人民网-江南时报

  

  C篇 “九华山模式”检视新政

  拆迁遇阻频频发生,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发生后,一度广为关注的“九华山模式”被重新提及并定位。“九华山模式”是南京有关方面在2004年3月九华山隧道拆迁项目实施的一套全新的办法。九华山拆迁历时两个多月,有媒体在拆迁结束时报道称“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在九华山拆迁项目中,最小一户面积10平方米左右,得到了拆迁补偿款7.2万元。根据相关政策,在南京7.2万元可以买到4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10平方米就能得到7.2万元的补偿款,这得益于被外界称为“拆迁新政”的《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这一政策的实施,保障了每一户居民都可以居者有其屋。除了资金外,政府还准备了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甚至收购了一些二手房,以解决房源问题。同时,在九华山拆迁项目的过程中,有关方面特别邀请来了6位政协委员、2位人大代表,担任九华山拆迁工作的民主监督员。监督员具有充分听取拆迁户意见,毫不客气地向拆迁方提出质疑和建议的职能。

  有关人士将九华山拆迁项目的经验总结为程序化、民主化和法律化九个大字。那么,“九华山模式”中运用的政策能不能解决双桥门的断桥问题呢?

  中介评估尚缺竞争力

  南京市人大副主任黄煌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市的政府规章修改比较滞后,2004年2月1日《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才颁布实施。这套新的拆迁管理办法,引进市场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新政”中规定,南京拆迁房屋的估价,完全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根据成交的二手房价格,对房屋价格进行定价。这种做法得到多方肯定。然而,记者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拆迁量增加之后,二手房价直线上扬,使得拆迁户开始觉得补偿款有点捉襟见肘。

  被誉为“黄金地段”的新街口东铁管巷拆迁已进入白热化,但部分住户“安之若素”,谈判似乎搁浅了。

  一位住在东铁管巷的居民告诉记者,由于拆迁补偿款与房价的涨势远远无法匹配,面对拆迁他们也很难,不拆吧,好像有点有悖整个城市的建设,拆了吧,哪儿有钱去买新的住房?这样的矛盾心理不只是拆迁户单方面有,一些开发商似乎同样有口难言。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向记者诉苦,现在的拆迁工作愈发难做。一边是要求“阳光拆迁”,一边是“钉子户”拿着“新政”漫天要价。例如,东铁管巷的拆迁中,不少住户提出至少要像九华山的居民一样,得到6000余元/平米的补偿价格,更有拥有80平米住房的居民提出100万的要求,这些补偿要求大大超出了当初的评估价格,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很明显,拆迁户和拆迁方的矛头开始指向拆迁新政及其中评估补偿金的方法。

  “新政”评估人员之一的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成虎教授承认:目前,的确出现了有拆迁户“漫天要价”的行为,这就需要拆迁工作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点需要一个社会机制来解决,以防止个人为了利益走向极端,导致工程进行不下去。要完善或修改“新政”,还需要各方面坐下来,靠具体的事例,听取拆迁户和拆迁方的意见进行探讨,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在现行政策中,房屋的拆迁补偿,完全是由开发商确定评估单位,而大多评估单位为赢得这一评估业务,又往往与开发商沆瀣一气,最终估价的结果不但远远低于房屋的真正市场价,而且往往还低于真正的评估价,从而使得拆迁居民的房屋财产大大缩水,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度。

  南京市人大副主任黄煌告诉记者,一方面被拆迁户仍买不起房,不能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又无形地推动全市房价的上升,同时也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成本。在实际操作中,拆迁户、拆迁单位、评估单位缺乏沟通、衔接和配合,造成拆迁工作的脱节,如评估公司由摇号产生,缺乏竞争力。

  综合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今年6月4日,南京全市核发13个拆迁许可证,拆迁总户达1570户,而去年到8月已经完成拆迁近4万户,今年拆迁数量不到去年的1/10。今年3月,南京市政府在媒体上公布新补偿标准后,导致二手房市场价格迅速上涨。据南京房产局人士称,今年南京计划拆迁30000户,到目前为止只完成5771户,占今年同期应完成量的29%。一名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曾对记者说,房价一涨,政府投入增加了,但实惠没有到老百姓手中,好处给市场得去了。

  黄煌同时指出,目前对被拆迁困难群体的综合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下岗、失业和病残的贫困家庭,承受着住房和生活无着落的双重压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都地处偏远的城郊,一些被拆迁群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也达到了“拆有所居”,但他们的生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交通、就医、子女入学等都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南京市近两年来已竣工10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今年还将竣工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9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建设和储备1000套廉租房。目前已有一万多户拆迁困难家庭入住经适房,但黄煌副主任指出,南京的“三房”工程还缺少长期规划,一是供求量没有详实规划,二是布点上不够科学合理。

  “断桥之痛”,使不少人的眼光透过南京市的拆迁新政,找到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软肋。也许,痛定思痛,政府和市民之间就会很快搭起一座同心的桥梁。本报记者 王宏斌 李维维 张旭

[上一页]  [1]  [2]  [3]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