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强调命案必破有主观倾向可能导致2个误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7:33 北京青年报 | ||||||||
11月4日,公安部召开了全国侦破命案工作会议,对一年来的“侦破命案专项行动”进行了总结。在这次会议上,公安部有关领导再次提出,命案侦破要“一抓三年”,全国公安机关要向“命案必破”的方向努力。 公安机关狠抓命案侦破是有现实背景的。年初,公安部公开向全社会承认,中国刑事案件的侦破率较为低下,大概在30%左右。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大量犯罪分子逃
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刑事案件的侦破是有着现实底线的。这个底线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形态急剧变化,人财物的流动不断加速,人口管理的难度与改革开放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公安队伍的建设、破案手段的改进、侦破技术的提高有一个客观的过程;三是刑事犯罪的形态日趋复杂,团伙犯罪、涉黑犯罪、买凶杀人、流窜作案等不断出现,为案件侦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罔顾这些现实因素,仅仅强调公安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就很可能导致一个悖论:维护社会公正的良好愿望恰恰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 就拿“命案必破”这个口号来说,就带有很强的“大跃进”色彩。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系列杀人案件叫“绿河疑案”。“绿河杀手”在两年间谋杀了多位女性,把她们的尸体抛在金恩郡的绿河里,美国警方一度为此焦头烂额。这样的案件如果出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想必是要“挂牌督办”、“限期侦破”的。但美国警方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却一直未能抓获凶手,就连美国高层司法官员也认为,“绿河疑案”极有可能永远都找不到谜底。直到DNA技术应用到刑事侦破中之后,“绿河杀手”才终于被绳之以法,原来这个可怕的家伙就是一直被警方怀疑的重点对象。这个案例的启示性就在这里:明明有了重点怀疑对象,但由于美国司法强调实质与程序的双重正义,强调无罪推定的原则,因而就是拿他没办法。在中国,类似的案件也并非没有,比如河南平舆的黄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夺命17条,也只是由于一个受害人的逃脱,最终才将凶手抓获。这样一些例子告诉我们,虽然人命关天,虽然警方全力以赴,但也未必就能把案子破了。 面对着中国警力严重不足、公安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办案经费相对缺乏、许多地区侦破技术落后的现状,强调“命案必破”有可能导致两个误区:一是警方突破法律的限制,以错误的程序办案,甚至把错案人为地办成“铁案”;二是公安机关把有限的警力和财力投入到命案侦破中,忽略了日常社会治安的重要性。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苗头,那就正应了“事与愿违”的老话。作者:蔡方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