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模写真:“海归”校长李建保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9:2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共和国曾经涌现出无数名扬华夏的劳动模范,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和豪迈誓言,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劳动模范的知识含量在提高,他们的奉献精神依旧在,他们的思想境界也与时代一起前进。从本期开始,《劳模写真》栏目将陆续为读者重点介绍一批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劳模,愿他们的故事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更愿他们的精神,能点亮我们探索的心灵。——编者

  李建保,1959年出生,江西人,1988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1988年4月到清华大学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2002年,作为清华大学对口支援西部教育的交流干部,担任青海大学校长。

  李建保个子不高,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开怀大笑时前仰后合。不了解的人初次见面,十有八九会猜错他的职业,有人猜他是老板,有人猜他是“猎头”,有人猜他是推销员,但很少会有人意识到:站在面前的是一位“海归”、一位教授、一位大学校长。抉择“我开始把青海听成了青岛。”李建保说,当得知自己将作为清华大学对口支援西部教育的交流干部去青海大学当校长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2002年初,正当时任“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的李建保率领科研团队奋力攻关的时候,这个极富挑战性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的确,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同批100多名留学生中的第一位归国者,从“海归”博士到清华知名教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十几年来李建保一直顺风顺水,荣誉、成果一路相伴。

  此时他的科研事业正如日中天———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组长,而且“祖祖辈辈都与青海无缘,也从未想过要踏上这片土地”。

  视学术研究为生命的李建保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选择西部,选择青海,就意味着至少在几年里科研机会的缺失,学术氛围的淡漠,学术职位的不再拥有。

  “就好像不让一个有能力得冠军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而去中学当几年体育老师,”李建保说,“那种对事业的割爱是很痛苦的。”何况,儿子刚上初中,在企业工作的妻子非常忙,70多岁的老母亲也需要照顾。

  然而,李建保回家思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给了领导一个答复:“我去。”

  熟悉李建保的人从一开始就料定:他是一定会去的。早在1985年,刚刚获得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理学硕士的李建保同样面临艰难选择:要么免试就读山口大学理学博士,要么冒着考不上、失去深造机会的风险转科报考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李建保选择了后者。在给导师的自荐信中,他写到:“我是一名中国政府公派的留学生,我的祖国现在还很穷,需要年轻人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使我的报国之心有一个实现的途径。”

  在李建保博士毕业的离校送别宴会上,导师柳田教授说:当时,在李建保信里面流露出的对自己祖国、社会的一种深深的热爱,那种热忱,那种求学的急切之心,让他十分震撼和感动。

  几家日本的大公司邀请他加盟,李建保拒绝了,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第二天,他就心急火燎地乘上回国的班机。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在!是我一生不变的座右铭。”这是李建保在离开日本的前夜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

  回国后,李建保到清华大学任教。只有集体户口,每个月粮票油票不够吃,学校的同事都要接济他。住的地方是鲜有人居住的门卫房,条件比较差。好不容易有了户口,门牌号还是厕所的号码。

  然而,1992年,工资还不足百元的李建保毅然将留日期间友人留给他的1000万日元(相当于10万美元)遗产,捐给清华大学建立了“挂川奖学金和教育交流资金”。回首一次次人生选择,李建保动情地说:“我出生在江西农村,7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妹4人。是政府供我上了小学、中学,拿着最高的助学金上了大学,又花费数十万元的外汇资助我出国,为的是让我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现在,西部大开发呼唤‘孔雀西北飞’,呼唤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既然大家认为我有这个可能,具备这个能力,我只有义无返顾。”落差“我们需要一种高度,尽管我们常常离它很远,并且可能终生都难以到达。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中才有了仰慕和感动……”《站在高原能看多远》的封面上这样写着,李建保说,这是他最喜欢看的一本书。

  2002年5月20日,“自带干粮”的李建保第一次踏上青海的土地。

  出了西宁机场,李建保怀着急切的心情买了两份地图———一份青海省地图、一份西宁地图,但他翻遍了地图,也没有找到青海大学的名字。他乘车穿越西宁市,一路向西北飞驰,路渐渐变窄,柏油路变成了农村的沙石路,两边的景色也越来越荒凉。在一个名叫二十里铺的地方,车终于停下了。

  青海大学就坐落在这里的一个黄土斜坡上,周围是祁连山和昆仑山绵延起伏的山脉,到处是裸露的黄土、纵横的沟壑,肃穆苍凉。

  尽管李建保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东西部巨大的差异依然震撼了他的心灵。

  作为青海惟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竟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购买的物理实验设备至今没有开箱;许多老师还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发电子邮件,没有一个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东部的一所大学,每年的经费投入都在数亿以上,而青海大学建校40多年总投资才1个亿!青海大学全校1000多名教师中,只有1个博士,年度科研经费不足400万元。

  更严重的是许多骨干教师人心思离———有人形容: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也想东南飞……

  李建保的到来,不仅给青海大学带来现代气息,也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带到了青藏高原。

  2002年前,青海大学的科研工作发展极不平衡,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农科类,工科类科研几乎为零。为鼓励和主动指导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李建保克服高原低压缺氧的身体不适,带领学术骨干先后到海西、海北、果洛等地实地考察。冶金水电行业的工矿企业,养殖牦牛、藏羚羊的高原农牧实验场,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的施工工地,陡峭的祁连山麓、雄伟的昆仑山口、宽广的玉树果洛大草原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扩大对外的发展渠道,飞行便成了李建保的生活常态,有时甚至“早出晚归”———早上从青海飞到北京参加会议,晚上再回到青海,时常连家都回不了。而飞机票钱都是李建保自己筹集的,不在青海大学报销,因为担心有的同志不理解到省外争取办学资源的重要性。

  “飞行校长”的雅号,形象地刻画出李建保的双重角色。他说:“很多时候,飞机成了我的办公室,我的许多思路都是在飞机上形成的,许多点子都是在高空飞行状态下冒出来的。”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青海大学的资产从7000万达到近2个亿。感动“选择了你,我就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这是李建保最喜欢的一首歌。

  在青海,他面对的不仅是“睡觉枕头不能高、走路不能快,吃饭不能饱”的高原低压缺氧环境,还有远离亲人、远走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来到青海,李建保又开始了单身生活。教师们大多住在城里,下班后,校园多少变得有些沉寂。他一个人到学生食堂吃晚饭,然后工作到深夜。

  走进李建保在青海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几样简单的家具和到处堆放的书籍。阳台上,一把红木摇椅赫然醒目,算是主人惟一的奢侈品。每当夜深人静,李建保常常躺在摇椅里,看高原的月亮。他说,摇啊摇,把寂寞和心中苦闷摇没了再去睡觉。

  李建保来到西部就喜欢上了西部。他买了很多讲述青海历史、文化、民族的书籍,现在,他能讲6个版本的青海湖来历的传说,而一个青海本地人或许只能说出两个版本。

  李建保选择了西部,选择了青海,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也收获了别人难以理解的快乐。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