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译制片步入寒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22:05 新世纪周刊 | ||||||||
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甚至手机铃声等各领域,方言已然成为一种强势流行文化渗入人们的娱乐生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停播方言译制节目的一纸禁令,让火爆的方言译制节目意外遇冷。 方言版“猫兄鼠弟”遇困
“来到天津卫,嘛都没学会,学会了开汽车……”2004年国庆期间,Tom猫和Jerry鼠哼着天津小调把西安“光中影视”的敛财车开进了天津。然而不到半个月时间,这对大受追捧的天津本土版宠物“猫兄鼠弟”就灰头土脸地进入了音像市场削价处理行列。 10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说,由于有违广播电视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立即停播。 为什么在各种方言影视节目和音像制品风生水起的时候,恰恰是方言译制节目倒在了“枪口”下?方言影视节目会受到影响吗?方言译制节目真的对普通话的推广有那么大的影响吗?停播通知马上引发各种质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数次致电发出该通知的广电总局总编室。据总编室金主任说,针对媒体和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相关人员正在拟文回复。然而直到10月25日记者发稿,拟文仍没有下文。 “虽然这个通知暂时并未涉及音像制品市场,但我们还是削价处理希望尽快把手中的产品卖掉。”西安“光中影视”的负责人朱蒙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已觉察到了危险的信号。 西安“光中影视”是方言译制片制作大户,高价买下《猫和老鼠》全国方言改编的版权后,先后推出了陕西、河南、上海等五个方言版,把这些南腔北调的猫鼠们折腾得倍儿欢。随后“光中影视”又买下“卓别林”系列的全国方言改编版权,并投入大量资金制作。“不过我们公司与方言相关的一系列策划现在都要停止,制作基本已经划上句号,发行上都在减价。”虽然感到可惜,但朱蒙认为,与其抱怨不如赶快调整。“原来卖七八块的碟现在只卖三四块。既然说方言对推广普通话有影响,我们只能放弃这块市场。” 陕西电视台在学生暑假期间刚刚播完陕西方言版《猫和老鼠》及《唐老鸭和米老鼠》,虽然都是在下午的非黄金时段播出,但收视率非常高,电视台正准备安排重播。“我并不理解方言译制片对普通话的推广有多大影响,陕西电视台还有《秦之声》、《方言剧场》等方言类节目。”陕西电视台节目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从纯娱乐的角度来看这种方言译制片非常受观众欢迎,很多观众要求重播。不过现在这个计划不得不取消了。” 广播电视台停播方言译制节目,虽然一些制作商认为对音像市场影响不大,但生产大户“光中影视”的紧急抽身,似乎暗示了方言译制片市场冬季的提前来临。 南腔北调的译制春天 方言译制片的春天是那两只世界上最有名的“猫”与“老鼠”带来的。 Tom和Jerry诞生了六十多年,一向以夸张的形体语言和大家逗乐,1999年,它们在昆明电视台的一个电视栏目《开心蒙太奇》中说起了云南方言。 “为了增强《开心蒙太奇》的喜剧搞笑成分,1996年,我们改编了卓别林电影的一些片段,并用云南方言配音,反响很不错,99年推出的云南方言版《猫和老鼠》更是大受欢迎。”《开心蒙太奇》的策划人马骏告诉本刊记者。后来,随着相关音像制品的推出,方言译制作品的始作俑者《开心蒙太奇》迅速火了起来,成为开往昆明各郊县班车播放的保留节目,也是电视点播频率最高的节目。马骏说:“《开心蒙太奇》在云南、贵州西南的影响非常大,到过云南的人95%都知道。” 2004年2月,Tom和Jerry再次变得特别贫嘴。Tom张口就是“我要你娃死得棒硬!”这样地道的四川方言,偶尔还会哼哼“对面的母猫看过来……”等流行歌曲;Jerry在被欺负时则对Tom谄媚地叫上了“假哥”。大家在喷饭之余迅速喜欢上了土得掉渣却又亲切可爱的家乡版《猫和老鼠》,音像产品制作商们也敏锐地嗅到随之而来的铜板味,于是各地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涌现,方言版本中的各种俚语也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被媒体称为“闹猫”。 “在音像业利润很薄的情况下,这么‘优质’的项目已经很久没有碰到了。”一位音像制作人坦言。 至今,《猫和老鼠》已前后推出不下十个方言版本。4月,《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城市之光》等“卓别林”系列作品也出现了山东话、东北话、四川话等方言版本。“唐老鸭”、“蜡笔小新”等更是接踵而至,国内一些影片的经典人物形象也都说起了各地方言。“就好像肯德基到了中国有了老北京鸡肉卷,我们对那些经典的国外大餐进行了本土化加工。”“光中影视”负责人朱蒙说。而据《开心蒙太奇》策划人马骏介绍,在云南音像市场上,方言配音的音像制品达三、四十个品种,并且大都热销。 “非正常死亡”窘境 较之于音像制品市场的遍地开花,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译制节目虽然成为广电总局的禁播对象,但却少得可怜。记者致电四川、黑龙江、陕西等电视台,除了陕西电视台,其余电视台节目中心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播放过方言译制节目。而山东电视台以方言译制片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剧来风》,仅仅存活了一个月,在广电总局叫停方言译制节目之前就已消失。其生命历程可以用从“非常火爆到非正常死亡”来形容。 2004年9月1日,受很有市场的方言版《猫和老鼠》的启发,山东电视台推出了电视节目《剧来风》,该节目以一些被解构的剧情用方言配音的经典影片为主要内容,在综艺频道、生活频道、电影频道轮番播出。节目制片人徐志强介绍,播出不到一周,《剧来风》就已家喻户晓,引起了轰动。在别的节目收视率不到1%的情况下,《剧来风》的收视率达到7%,而且播出时间都是在下午5点半到6点,或者晚上11点之后的非黄金时间段。 “我们本来计划把山东17个城市的方言都用上,但刚刚做了青岛和济南方言的节目,就不得不停了。”徐志强说,虽然《剧来风》节目每期片头之后,都会出现“本栏目为增加娱乐效果,采用大量方言俚语,纯属娱乐,请勿随意模仿”及“公共场合请讲普通话”的字幕,但因为个别领导认为这种方言节目影响山东形象,于是《剧来风》“遭斩”。从9月1日正式开播到9月30日的最后一期,《剧来风》仅仅存活了一个月。 不过,《剧来风》的方言搞笑大餐并没有随着节目的“非正常死亡”而完全消失,已改编配音好的《精灵鼠小弟》、《海底总动员》等译制片在《剧来风》的官方网站上仍然得到了很高的点击率。与其相似的是,在网络里,各种方言版本的译制片及方言幽默、方言改编歌曲都很受欢迎,方言甚至作为一种流行幽默文化在网络里大行其道。 方言的娱乐化生存 “散打”笑星李伯清(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艺术顾问)说:“在公共场所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应该在艺术范畴内得到保存。”现在除了乏人问津的地方戏曲仍然以传统文化的形式保存着方言,娱乐化已成为方言的最大特色。 其实方言的娱乐性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显现。上个世纪80年代,粤语刚随着港片和香港流行歌曲进入内地时,人们将其称为“鸟语”。然而很快,“鸟语”变成了全中国风行的音乐语言。作为强势流行文化的香港电影,也让“三八”、“秀逗”、“靓”等粤语词汇广泛流行,成为整个华语世界的公共用语、“时尚之音”。 1990年,赵本山的东北方言在春节联欢晚会中“惊艳”亮相,小品让方言找到新的公共舞台得以大放异彩;而以真实、贴近生活为目的的影视剧,更是在地方方言上大做文章。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拖着陕西腔喊着“俄要告你”,张国立在《手机》中用四川话说起“做人要厚道”,甚至于“国嘴”倪萍在《美丽的大脚》中也操着一口熟练的陕北方言。 更具现代意义的是,在强势流行文化的推助下,方言在网络甚至手机铃声等各个领域蔓延,渐渐脱离艺术领域而变成纯粹娱乐精神的载体。 “大侠你好,欢迎致电飞刀门,找帮主请按1,找章小妹请按2,找金捕头请按3,找刘捕头请按4,谩骂编剧及导演请按5。”《十面埋伏》播映后,东北方言版的“《十面埋伏》之飞刀门”应运而生。在重庆,方言彩铃已成为重庆移动、联通的新利润增长点,重庆移动彩铃业务网页上,最近点击率激增的铃声类型从歌曲变成了方言。 “手机信号不好,喊你娃换个姿势再打,你啷个不听呐?”诸如此类川味浓郁的手机彩铃已成为重庆手机族的时尚标志。 “只要老百姓喜欢,娱乐性的方言作品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秘书长周磊说,“方言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味道,有些语境与幽默感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就好像唐诗翻译成英文一样,有些方言用普通话表示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北京大学教育部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陈保亚教授也认为方言的娱乐性被强调仍然是方言表现力和魅力的体现。 有人说,因为赵本山,东北局部话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通俗最平民的声音;因为香港电影,粤语正在成为世界上最美妙最最小资的声音;而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方言的文化特色也渐渐变淡,除了乡音乡情外,方言更多意味着一种戏谑幽默感。曾被称为地方文化载体的方言,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开心调味剂。 周磊说:“所以只要方言本身存在,就肯定有一个拥护人群,娱乐性方言作品也会有一个自身的消费群。”虽然方言译制节目在广播电视上遭到停播命运,但各种方言作品却随着强势流行文化的推动而渗入人们的娱乐生活,让现代人消费着并快乐着。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