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平遥古城墙坍塌内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22:13 新世纪周刊

  平遥古城墙在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首次出现大面积坍塌,背后更直接的原因是过度商业开发和修缮保护乏力之间的不对称。

  月17日下午2点20分左右,山西平遥县古建工程公司的候师傅从古城南大门附近的工棚中走出来,准备召集工友们上工,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等他回头一看,南门城墙已经尘土四起,一大堵墙面倒塌,数不清的青砖飞起,随后又散落在城门附近。

  城墙塌了,侯师傅当时就傻眼了。等他搞明白怎么回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有没有伤着人。所幸的是,尘埃落定后,侯师傅和工友们在现场没有发现任何人员受伤,但是平遥古城墙却遭遇了“毁容式”的坍塌。

  “古代豆腐渣”?

  坍塌的部分在平遥古城南门瓮城外侧东部。

  经平遥县文物局调查,坍塌处东西长17.3米、厚3米(总厚度5米)、高10米。这是平遥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第一次出现的大面积坍塌。在坍塌的城墙前面是下沉式广场工地,其实就是一个6-7千平米的大土坑,约有3-4米深。

  据了解,下挖地基,是平遥县南门瓮城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目的是“修旧如旧”,让游人能看到更高大的城墙。此前,北、西、东3个门已完成这项类似“下沉式广场”的工程。

  古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世纪周刊》,南门瓮城综合整治工程是平遥县重点工程。2002年4月至今,已完成了城楼、关帝庙以及戏台的复建,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清挖下沉式广场历年淤积的污土污物。

  此次,南门城墙坍塌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有人认定是下沉式广场施工造成了城墙坍塌,“上边是刚刚盖好的城楼,下边又掘地三米,城墙上边受压,下边又失去支撑,自然要倒塌。”也有人认为自然老化和年久失修是主要原因,“南门城楼近些年来就没有大修过,出现一点问题是难免的,就像人老了,不是这里生病就是那里生病。”

  针对民间这些莫衷一是的说法,学术界和政府也反应不一。

  文物部门统一对外宣称城墙倒塌不是因为施工。平遥县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告诉《新世纪周刊》,倒塌原因有三:一是墙土粘性太差,没有夯实;二是里边的砖不规范,砖与砖、砖与土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工程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倒塌处墙体明显比周边墙体斜度小。

  山西省文物局也采用了上述口径。该局文物处处长董养忠称,除了上述原因外,城墙外侧砖体酥解严重也是城墙坍塌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的一些文物界人士则向媒体公开宣称,坍塌段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

  不过,这一说法并没有得所有人士的认可。刚刚退休的原平遥县政协副主席、山西省人大代表董培良是当地保护古城的名人,他曾经最早呼吁城内居民搬迁。他认为,“古代豆腐渣”说法不恰当。“平遥古城墙是古人修筑的国防工程,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农民起义和强盗入侵。600多年来,古城墙不仅经历了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近代还遭受过日本人炮火的攻击和1977年的大水,这些都没有让平遥城墙倒塌,这足以说明当时修筑的城墙是非常坚固。”

  而曾经维修城墙10余年的老专家、平遥县原文管所副所长赵昌本则默认了“古代豆腐渣”这种说法。赵昌本说,平遥古城墙在历史上经过大大小小26次修补,这些修补大部分都很严谨也很讲究质量,只有最后一次例外。据平遥县志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国军起,为预防发逆,一举补筑东西北五门,并将南门加高数尺,四隅角楼也加大了高度和体重,并且予以重修。”

  赵昌本认为问题就出现在对南门的加高上。他说:“加高城门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但是在那个非常年代,工人和官府为了防御起义军不得不追赶进度,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质量。事实上,从现在的发现来看,南门的施工质量确实也不如其它的几个门,比如夯土,哪个地方的都没有像南门这么差。”

  最后,赵昌本表示城墙坍塌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施工质量和年久失修是根本的内因,那么施工时机械的震动和雨季积水的浸泡等都可以说是城墙坍塌的外因。

  伤病“缠身”的古城墙

  一堵600多岁的老墙,以一段“毁容式”的坍塌,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可又有谁知道,拥有世界遗产名号的它,其辉煌装扮的背后,至今还隐藏着更大的隐患和伤痛。

  董培良告诉《新世纪周刊》,古城里原来居住4万多人,经过政府的努力,已经迁出去一半多,最能吸引人流的学校和医院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也都迁出城外。但目前还有针织厂、棉织厂和柴油机厂三个厂子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迁出城去。留下的三个工厂中,棉织厂对古城墙形成了最直接的破坏,上世纪50、60年代该厂曾在城墙上直接挖洞,当作自己的仓库。厂子如今已经停产,但是“城墙仓库”依然存在。

  赵昌本对于古城墙的伤病史更是了如指掌。据他介绍,平遥城墙近代从日本军队入侵起,始遭人为破坏,先后有6座城楼拆毁,在原地修起碉堡,4座角楼被夷为平地,72座敌楼也残存无几。“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墙管理工作又处于无序状态。1969年,“广积粮、深挖洞”之风盛行,城墙根基遭遇滥筑防空洞,招致了1977年特大洪水袭击后的大量塌方,倒塌墙身达34处,合计塌墙950米。当时为了填补这些防空洞,赵昌本率领着工人们天天钻在洞里,隔一米就打一个一米宽的砖柱才把城墙支撑住。1979年,新中国启动了平遥古城墙的第一次大修,但维修工程的第一期只优先考虑了当时破坏比较严重的西门、北门,南门因为在几次灾难中都没有出现大问题,故而推到了最后。

  不对称的开发和保护

  坍塌事件发生后,山西省文物局已出台相应的保护抢险措施,用打护桩、支斜撑等方式来避免其它部位继续坍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是当年平遥古城评审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力推荐者,90岁高龄的他得知平遥古城墙坍塌非常震惊。他对《新世纪周刊》说:“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组,对于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要向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必须要有一个书面的、能够有说服力的理由!”

  据了解,平遥古城的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亦步亦趋。西门和北门紧挨着平遥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最早的开发就选定了它们。而这次开发南门,也是因为刚刚修好的大运高速公路的出口就开在南门附近。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平遥古城的商业化步伐越走越快,据平遥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小虎介绍,平遥古城的旅游收入一直在逐年上涨,2002年门票收入为1000万元,2003年为2300万元,2004年截止到目前,门票收入已经上涨到4000万元。接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今年“十.一”的7天时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9月份平遥国际摄影节的7天则接待人数达到10万人次,而今年已接待游客的总人数达到了50万人次。

  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古城维护费却捉襟见肘,数千万的门票收入被移作他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告诉《新世纪周刊》,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而最可怕的是过度开发造成了人满为患,屋满为患,宾馆、商店、索道、人造景观等大量非遗产建筑物和构筑物遍地开花,导致风景区人工化、商品化和城市化,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处世界遗产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警告。

  对此,谢凝高呼吁:当务之急是制定世界遗产保护法规,成立直接管理世界遗产的权力机构,设立国家遗产基金,依法严格管理世界遗产。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