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总规划:旧城停止大拆建 2020人口1800万(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07:17 新华网 | ||||||||||||
市规划委负责人表示,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新修编的总体规划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 市规划委负责人表示,此次公示将持续到12日。随后,修编成果经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审议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将上报国务院审批。此次展示的仅是修编成果部分内容,待国务院审批结果出来后,全部规划成果将向社会公开。 规划重点 发展目标 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2004年至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地位;2021年至2050年左右,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新城发展 通州顺义亦庄是重点 新城是在原有的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有11个,其中,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1.4%。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90%左右。城镇人口预计每年增加0.6%至0.8%。考虑到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多方面不确定性,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目标暂时按2000万人预留。 交通发展 机动车保有量500万辆 本市交通由铁路交通枢纽、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公共系统等组成。北京将调整完善客运站设施,继续改造并完善北京南站及北京北站。以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为主要客站,丰台站和新北京东站(通州站)为辅助客站,形成“四主两辅”的总体布局。 预计到2020年,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5200———5500万人次/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基础设施 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 预测2020年,全市液化石油气用量为60—70万吨/年。中心城及新城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重点镇应优先采用管道燃气供应。 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标准为185至300升/人。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预计2020年全市污水总量约1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和新城污水量约16亿立方米。尽快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回收利用系统,2020年全市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另外,建立中水回用系统,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生活杂用、工业冷却等主要水源。 防灾减灾 成立首都减灾委员会 北京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本市将建设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成立首都减灾委员会及其北京综合减灾中心,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北京防灾减灾工作。 消防方面,将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旧城保护 旧城停止大拆大建 在旧城保护和复兴中,首先统筹考虑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合理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城市职能和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积极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问题,提升旧城的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制定合理的房屋质量评判和保护修缮标准,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活质量。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 城市绿化 人均绿地40至45平方米 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北京将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到48%;人均绿地面积40到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到18平方米。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 (责任编辑:罗茜) 8大城市职能中心区 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 中央商务区 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 通州综合服务中心 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 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 市民反应 拍下规划图回家“研究” 昨天上午9点多,不少市民就纷纷赶来一睹未来北京的“模样”。来自昌平沙河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非常关注京郊铁路线的规划情况,通过展览馆公示的规划图,他了解到未来有一条铁路线经过沙河。不少市民还拿出相机,拍下示意图,准备回家仔细“研究”。 在公示区的意见簿上,市民留言也很踊跃,记者看到一位参观者的留言“希望能把每个城区有哪些特色体现出来,走到哪里一看就知道属于哪个区……”参观者表示,这种公示的做法非常好,通过公示可以了解自家所在区域未来的发展轮廓和方向。 北京城的3次总体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随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编制总体规划。 蜘蛛城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主要特点: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中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 卫星城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 主要特点:压缩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 新城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 主要特点: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赋予卫星城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记者潘澄清摄影 范继文)(责任编辑:罗茜)(来源: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