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信用问题羁绊中小企业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10:30 法制日报

  信用问题羁绊中小企业发展林毅夫认为,我国下一步能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取决于信用经济的好坏

  本报记者 李 立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日前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说,靠着比
较优势,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取决于我国能否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管理机制。信用问题不仅影响中小企业,也关系到中国能否从计划到市场的成功转型。

  发挥比较优势的力量来自中小企业

  林毅夫说,一个国家的长期增长是靠不断的技术变迁与提升。技术的变迁或是通过发明或是通过引进来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技术上有差距,利用这种差距通过引进发展自己是我们国家实现技术提升的一种主要方式,因为它成本低,风险小,再加上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拥有这种比较优势就使我们对前景持续看好。

  基于这种比较优势,在产品的研发———核心生产———零部件———组装等环节中,中国企业的优势突出地是表现在零部件和组装环节上,这两个环节占用的资金较少而占有的人力相对较多,而活跃在其中的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信用问题

  显然,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林毅夫说,但是我们的中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金融服务,尽管银行还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但中小企业拿不到钱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可像人家花旗、汇丰那样的大银行,在他们的财务报表上就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客户。这是为什么?关键是信用问题。当抵押不行信用又没有建立时,银行当然就不放钱。信用建设的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中小企业,也关系到中国能否从计划到市场的成功转型。

  据了解,就目前情况而论,我国中小企业对信用经济的到来准备是相当不足的:与国外同等规模企业相比,外国企业的销售量是中国企业的4.5倍,但坏账比例只有0.2%———0.5%,中国是5%;账款回收周期欧美企业是37天,国内一般是90天至120天;中国企业的赊销比例比别人小,但坏账比例、应收账款比例却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的多。

  绝大多数企业在立信和征信上问题不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在此次会上也谈了相关观点。他说,目前我国企业在立信(建立自身信用、诚信经营、提高融资能力)和征信(征集他人信用、防范外部风险)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管理知识匮乏,对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运做风险管理都缺乏了解,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对坏账、到期账款没有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是就个案论个案,对企业面临的整体信用风险也没有概念,更谈不上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曾做过一个调查,1000家被调查企业中,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仅占11.2%,而这一成多的企业几乎全是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大公司等,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机构的几乎为零。

  该调查还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态是:交易对方有能力还款但要压一段时间再还。另外,交易的对方无能力还款或无意愿还款实质属欺诈的风险比例也相当高。

  信用经济的好坏决定我们未来的发展速度

  林毅夫说,当交易商品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而大家之间的信用又互不对称时,交易便很难进行下去。林毅夫说,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应尽快建立方便查阅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和有效的中介机构,并建立健全有关的信用管理法规。如果信用的问题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内还可快速递增。

  柴海涛认为要让企业交易有安全感,应该搭建两个框架,一个是社会信用框架,比如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框架和失信企业的惩戒机制;有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合法使用;有一些发达的信用专业服务机构;有政府的监管等。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信用框架,比如企业要有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文化;要有信用管理机制,包括交易前期的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中期的债权保障机制和后期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等。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