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抢救泉州民间传统艺术——彩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13:00 东南早报
抢救泉州民间传统艺术——彩扎(组图)
陈冬冬和她制作的彩扎
抢救泉州民间传统艺术——彩扎(组图)
看看和魅力大使陈彬妮像吗?

  解放前,西街东塔下的彩扎店无人不晓。而当年店内的彩扎小人儿,成了西街乃至整个泉州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店主陈天恩是泉州彩扎的创始人。他还有传人么?泉州彩扎几十年来是如何演变的?彩扎艺术现在的生存状态如何?

  新闻背景

  本月中旬,泉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全面启动。

  据了解,这是一个全面、系统和庞大的工程,具体工作方案已经计划到了2010年,而整个实施时间至2020年。

  今年4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泉州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福建省内惟一的综合性试点城市。

  “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泉州市初步列入重点保护的有7类25项。

  彩扎,是这些亟待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缩影……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木兰从军、红楼梦、西厢记等才子佳人让人向往;

  诸葛亮、曹操、宋江、武松等英雄人物让人心跳;

  寿星、观音,甚至鸡鸭、虎鹿等花鸟走兽常常让人‘看走眼’,以为真物……”

  回忆起陈天恩做的彩扎人物,西街老人们笑容从皱纹缝里爬上了脸,滑到嘴角,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陈天恩创造了泉州彩扎,创造了这个泉州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

  可惜这位老艺术家已经去世10多年。虽然老艺术家带了很多徒弟,也将手艺传给了女儿陈冬冬,但现在,年轻人几乎没有知道彩扎的了,更没有懂得这个手艺,从事这个手艺的了。

  “没有见过一个年轻人做这个玩意儿的。”陈天恩的女儿陈冬冬是彩扎的重要传人之一。

  在陈冬冬家,我们见到了彩扎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人物的头和手是用泥土先雕塑一个胚,在上面彩绘出脸部表情和手上动作;手的动作传神异常,连每根手指的动作也是细致入微;而身上有各种绫罗绸缎做的衣裳,腰带还有刺绣;头发也是用黑绸缎抽丝而成的,一丝不苟。

  陈冬冬拿起自己近日做的一个嫦娥,说:“彩扎有大有小,大的跟真人一样高大;而一般的只有一尺来高。”

  陈冬冬说:“从解放到1980年代,彩扎多么辉煌;可现在,只有我们几个‘老古董’才会做几个装在花灯上,元宵节时供人们观赏。”

  彩扎正在衰落……故事得从头说起。

  创始人:陈天恩

  1916年,陈天恩生于纸扎盛行的年代,邻里有不少人从事纸扎工艺。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就注定他创造的彩扎工艺是上天安排的——因为彩扎正是从纸扎演变而来的。

  纸扎,是旧时纸和竹条做的各种神像或佣人、市井人物形象,用来供奉神灵,或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连纸钱一起烧掉。

  小时候,陈天恩爱好画画,不停地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临摹各种小说版本中的插图。

  陈天恩健在的时候,经常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陈冬冬说:“父亲小的时候,喜欢读小说特别是中国名著,去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而且看到什么都喜欢画一画,有时,他会站着一动不动看着鸟啊、鸡啊、树啊很久很久,或看着武松的画像出神,研究这些人和动物的仪表,神态。”

  这些为陈天恩创造彩扎艺术,打下了充分的基础,不过那会儿还是以纸扎为主。纸扎很粗糙,只有正面糊了纸、画了形象,而后面直接就能看到里面的竹条和碎布棉花等。

  能不能将纸扎的材料换一下,做得更完美更形象一些?长久的思考让陈天恩有了新的想法。

  此后,他成天琢磨着怎么做,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他用铁丝和棉花,替代了竹条,做成人身的骨架;同时也不再用纸做外衣,而是真正裁剪花布,做成小衣服,然后穿上去,每一个披肩,每一条腰带都自己慢慢做,而上面的所有花鸟鱼虫和各种图案也要自己细细地绣上去。

  还剩头和手,怎么办?有心人是难不住的———当时广东潮州等地方盛产其他用途的各种泥人头,陈天恩直接拿过来,再描绘上人物的神态和姿势。

  最初的彩扎诞生了。

  “彩扎比纸扎好看多了,细腻多了。当时父亲做的一般是观音、财神、关公或西厢记、梁祝、嫦娥等才子佳人形象。”陈冬冬说。

  发展人:卢金钗

  陈冬冬拿出了一张照片。

  昂首挺胸的李玉和(“文革”中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人公),我们原以为照片拍的是舞台真实演员,没想到却是陈天恩一位徒弟做的彩扎人物。同事叹道:“太像了,在照片中根本分辨不出来,真神了。”

  陈天恩的这位得意徒弟叫卢金钗,在泉州彩扎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卢金钗,跟我父亲学彩扎,到后来,他发现从潮州过来的头,形状神态很单调,一般只适合做才子佳人。”陈冬冬说,“卢金钗开始自己试验,将土用几道工序处理过后,做出彩扎人物需要的头和手。后来,终于行了。”

  于是,彩扎人物的形象一下就丰富了很多。而且,卢金钗创作了一大批我父亲没有涉及到的、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如敬老院、托儿所、饲养员、渔网两丰收、养猪积肥、八女跨海凯歌还等。到了“文革”期间,还创作了大量的样板戏人物,如李玉和、阿庆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杨子荣等。

  卢金钗也制作了许多少数民族人物及部分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形象。

  1961年,他被授予彩扎行业艺人的称号,在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上,卢金钗的作品“播种”被评为优秀作品。

  可惜,卢金钗也故去了。

  女传人:陈冬冬

  没做彩扎的时候,陈冬冬就在家练毛笔字:“我父亲当年也是勤练毛笔字,因为害怕搁久了不做手生,就画不好彩扎人物的形象了。”

  当年我学习彩扎既不是父亲的意思,也不是我主动要求,而是一次偶然,一次机缘———

  1973年,根据当时“艺人可带子女学艺”的精神,陈冬冬进入了地方国营泉州美术工艺厂。

  “当时我高中毕业,我更想干的事情是继续念书。可现实不允许,当年有个工作就相当不容易了,而且还是进入意味着铁饭碗的国营企业,没有人愿意放弃的。而且,当时的环境,上大学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上山下乡。不过,学了彩扎,就能一直坐着上班,对于当年一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个轻松的铁饭碗,是没有理由放弃的。”

  陈冬冬进入了工艺厂,师从父亲、彩扎创始人陈天恩。

  “刚开始是没得选择,进入了工艺厂,可后来看到父亲等老艺人不停地追求,自己也寻到了彩扎工艺中的快乐。”

  “慢慢地我爱上了彩扎,深深地爱上了彩扎。”

  陈冬冬回忆起那段时间就相当开心,厂里做彩扎的职工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

  她介绍,国营泉州美术工艺厂创办于1954年,父亲陈天恩任彩扎车间主任,后来做了厂长。

  “当时彩扎很吃香,产品主要是供国家文化部门出国展览之用。”

  “而当时,工厂就设在后城一居民的家中。”……

  1980年代中期,陈冬冬开办了自己的彩扎工厂。

  “刚开初,向国营的百货商场供货,资金有保证,做得还挺不错的。到了1990年代中期,多数卖给私人老板,很多账收不到了,赚不到钱;还有买彩扎的人越来越少,似乎人们喜欢的花样多了,没法继续干下去。”

  人们结婚开始拍婚纱,不再用彩扎;人们开始唱卡拉OK、跳迪斯科、滑旱冰;人们……陈冬冬办了10年左右的彩扎厂,最后倒闭了。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