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设“和谐廊坊”的启示和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09:50 河北日报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省委六届六次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和省委的《意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当前,
全省各地都在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的决策,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廊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前不久,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侯宗宾同志先后两次深入廊坊,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这篇详实生动的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廊坊的工作思路和好的做法,对全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我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了一次调研。这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势头,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廊坊市在京津之间,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人口390万。过去我没到过廊坊,这次看到、听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以今年为例,2月间,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发改委主任,签署了旨在加强京津冀一体化的“廊坊共识”;5月,环渤海五省二市的领导人聚首廊坊,确立了环渤海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决定把秘书处常设廊坊;8月,一些东北亚国家政要与环渤海地区八省市领导人,在廊坊举办了“东北亚及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会议决定把廊坊作为该论坛永久举办地;国际金融论坛将于11月在廊坊举办,并永久定址廊坊。昔日的北方小城正在发展成为环京津、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国内外宾客为什么看好廊坊?它的魅力在哪里?调研中我听到最多的是“和谐”。这种“和谐”是廊坊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廊坊建市14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倍,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为全省第一。有多项指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2003年廊坊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04元,社会劳动生产率廊坊人均25926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很多指标居全省乃至全国先列,在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廊坊市排名第60位。这里的干部讲团结、风气正,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祥和。廊坊近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首届全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

  廊坊之所以取得以上成就,我认为,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走出了一条有廊坊特色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把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力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从廊坊的成功实践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机遇,就是抓生产力。廊坊市委书记吴显国对我说,项目就像天上飞的金凤凰,哪里环境好就往哪落。要营造一个承载力、亲和力强的城市,就必须把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廊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建设回归自然的理念。这里不贪大求洋,不同其他城市比楼高车多,而是比草绿花红,比空气清新,比环境优越。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工程,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几年来,廊坊市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游园80多个,平均500米一个;建设了一些城市综合性设施,如充满乡野气息的自然公园、市民休闲娱乐的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提升了城市品位,体现了近民亲民的人文关怀;满眼青翠的“双环”城市绿化带,使人感受到“城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通过75项绿化工程建设,城区绿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这里水碧、天蓝,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10天。

  廊坊市在搞好硬件投入的基础上,重点抓了标准化、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人才高地等“软环境建设10项工程”,构筑体制环境,理顺政策环境,改善服务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为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廊坊在市县两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广泛推行了ISO标准化认证,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达1000家,在标准化流程控制下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畅销京津市场,企业借此提高了管理水平,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2003年5月全市整体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唯一通过此项认证的中等城市,优化了政府服务水平和环境改善能力。引入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手段,使全市大到整个区域的环境建设,小到单个企业的发展,有了持续改善的内在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

  廊坊实施人才引进工程,5年引进各类大学生和中高级人才15000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提供了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现在,廊坊人才密度在河北省居首,市区每4个人就有1个大学生,整个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各类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创建“平安廊坊”,社会稳定工作卓有成效,一批居民小区和乡村成了无刑事案件、无超计划生育、无打架斗殴、无上访告状的文明单位。以积极的稳定观、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香河经验”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和推广。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了廊坊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水平。1998年以来廊坊共吸引国内投资288.3亿元,国外投资10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5家工贸企业在这里落户。

  二、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

  我在廊坊市政府大楼前,看到一幅标语牌:群众小事是政府大事。谈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市长王爱民深情地说:人民利益是什么?是衣食住行、子女上学、广泛就业、安全保障,小事不小,重于泰山。必须怀着对老百姓的敬畏之心,从小事、具体事抓起,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办好,才是真正践行“三个代表”。

  廊坊有大小116条道路通北京,市区距天安门也只有40公里,如果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给中央找麻烦。但多年来廊坊到京、到省的上访量一直在河北省居末位,因而跨入全国信访工作先进行列。在这个难点、热点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实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市委、市政府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突出特点是想得周到、做得细致。比如市区居民吃早点是件小事,但是街头摊点上的早点质量没保障,市委、市政府就把这件小事当成大事来抓,在市区居民区建起60个高标准的早快餐厅,由国有粮食企业的星级宾馆统一采购原料、统一制作成品、统一按时配送,不仅解决了早点的质量问题,而且安排了一批下岗女工,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对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上学等生活小事,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都作为专题研究部署,确定出10件实事,然后一件一件地办好。可贵的是廊坊市的领导在从物质上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同时,常年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活动,不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力求使财富的积累与道德的积累同步,达到更好的和谐。

  从廊坊的实践看,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基础性工作做好了,稳定就有了可靠保障。这里第一个在全省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市委、市政府近两年筹集再就业资金扶持建立了22个生产自救基地,使全市历年累计出现的2.1万名下岗职工有1.9万多名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他们还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今年在全市推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政府和干部最头疼的群众上访问题,廊坊的决策者不是简单地堵、卡、抓,而是要求各级干部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不怕花力气,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家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现了上百职工围堵市政府的上访事件。市里通过调查分析,感到主要是由于职工对政策缺乏了解。他们不是泛泛地讲道理,而是组织了24个工作小组,对24名上访骨干做一对一的思想工作。一名上访骨干的爱人正为生病的孩子发愁,小组干部二话不说,先掏钱送孩子上医院。女主人含泪给上访的丈夫打电话,连说政府待我们这么好,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艰苦细致的工作使矛盾得到妥善化解。

  廊坊的党政领导干部十分重视施政的人情味,将心比心赢得群众,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祥和。今年以来,市区出现大量外来人员驾驶的电动三轮车,不到半年就达到3000多辆。这些车任意载客在行人中穿来穿去,隐患很大。廊坊本地的出租车司机、交管部门和市民都有意见。政府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在发布取缔公告的同时,先实行了三个月的限时、限路段禁行。有了这三个月,车主能够赚回购车的本钱。开始,一部分对禁令的内容不了解的车主聚到政府上访,听到工作人员讲解这一政策,当即热烈鼓掌,有人动情地说:我们是外地的,可没想到廊坊的政府这么体谅我们!

  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待老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在廊坊尊老敬老助老蔚然成风。市委、市政府在重阳节举办了“温馨奉老人、和谐进万家”的主题活动,刊发敬老文章,开庆祝老人节大会,看望高龄老人和尊老爱老好家庭,协调督促老同志待遇落实,向老人让利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把尊老敬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县两级全面铺开,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基层

  我走访了3个社区,廊坊致力于抓基层打基础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作为城市单元的社区,他们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建小饭桌、小诊所、小家政、小维修点等五小设施,方便了群众生活,也安排了一批40、50岁下岗人员,这些基层的服务网点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有力抓手。在新奥集团,我见到一个先进集体燃气收费五姐妹服务组。这五个姐妹承担着7629户居民和540个工商户的燃气收费任务,她们在登门服务的同时,坚持为群众做好事;进门收费,出门顺便捎走垃圾袋;为孤寡老人买米买菜,为离退休干部修家用电器,成为基层服务窗口的楷模。廊坊市委大力宣传这个先进典型,就是要在公务员,特别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风气。

  市委书记吴显国说,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基层干部,在他们眼里基层干部的形象就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地方把素质较高的干部安排在机关,把素质较低的干部放在基层的七所八站,结果这些人生、冷、硬、黑、吃拿卡要的作风伤害了群众感情,败坏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不仅看执政者为人民做事的本领如何,更要看身边党员干部表现如何。如果基层干部还不如普通百姓,即使执政者的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在廊坊,优秀的干部放到基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工作重心下移,把大量的精力放到提高科级、乡镇干部素质上。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训,如将2004年定为公务员培训年,派出140名科级以上干部到清华、北大和天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对2500名公务员进行轮训。注重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实践创新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些基层干部主动到矛盾纠纷多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涌现出了以身殉职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法院行政庭庭长吴宏友、背着干粮收税的文安县新镇地税所所长杜云昌、连续13年到9个穷乱差村任职的安次区码头镇干部王金章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

  廊坊有个规定,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号是民主议事日。到这一天,市、县(市、区)、乡近万名干部深入全市3229个村街参加民主议事活动,围绕干部作风、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热点、难点问题,面对面地和群众交谈,对提出的问题现场或限期解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可能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制度,但廊坊的可贵之处在于已坚持了7年,取得了5个方面的显著成效: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解决了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稳定;提高了农村干部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就是靠这种对基层工作一以贯之的突出重视,促进了社会的祥和。

  四、一切靠机制和制度来保障

  我在走访中和一些干部群众交谈,我们的共同感觉是,和谐社会要靠机制去创建,靠制度来保障。没有机制做保障的工作往往是一时的红火,没有制度约束的发展往往是盲目的发展。各项工作有了机制导向,有了制度约束,才能顺畅运转,保持长久。廊坊注重机制和制度创新,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覆盖了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和谐廊坊的根。

  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许多地方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在这个难点问题上,廊坊有独特做法:让管钱的人管花钱的事,市县两级一般由管财政的常务副市(县)长去管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这个做法在行政资源的分配上确保了按制度办事、按计划落实,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廊坊的教育10年来投入10个亿,高中在校生从2万人增加到8万人,大体每过4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目前已达8.5年;科技、体育事业分别在全省领先;廊坊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全国百家示范中心,近年来已为近万家企业提供过各类服务。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这是和谐廊坊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解决各类问题上,他们非常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他们花300万元做了城市详细规划,这个规划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既突出夹缝城市的特点,又考虑到国民经济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分步实施整体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为防止重蹈一个将军一个令,前任建了后任拆的覆辙,市委、市政府把规划提交市人大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保证了规划的权威和刚性。还建设规划山,将城市规划图镂石为记,让全体市民监督规划的执行。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他们向信用要资金,靠诚信从国家开发银行得到第一笔7000万元,第二笔4.5亿元,第三笔2.5亿元,最终,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获得开行100亿元大额授信,并被评为AA+信用城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是难题,他们把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打捆推向市场,组建了城市资产经营公司,通过出让股权,拍卖公交线路和冠名权,经营广告资源等途径吸引民资和外资参与建设、经营。他们用特殊时期廉政保证制度来避免消极现象,对即将换届、退休、离任的领导干部,提前一年即进行权力约束,重要事项的审批权力上收一级,有效防止了腐败。

  和谐廊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我一些思考:

  一、求真务实的发展思路是先决条件。廊坊的和谐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超前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廊坊在多年以前就清楚地认识到,廊坊最大的优势是区位,最可宝贵的资源是土地。从长远出发,论证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班子接力赛,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廊坊的实践说明,科学的高起点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地方能否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吴显国有段话发人深思:别着急,别浮躁,埋头干,为接纳超大项目做好准备,为今后大发展留足空间,宁可牺牲眼前政绩,不能断送城市未来。这说明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不能热衷于铺摊子、搞短期行为,要杜绝那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追求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拥护的政绩。

  二、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廊坊的领导班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学历高、眼界宽;二是风气正、没闲事。一班人性格各异,但工作上团结融洽、一心一意,没有杂音。廊坊经济和社会之所以和谐发展,关键是在这种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中,每个人都甩开膀子施展本领而不缩手缩脚,充满激情地竞相努力而不左顾右看。当前,全党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廊坊的实践再次证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看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关键是看干部能否一门心思干工作,心无旁骛干事业。而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环境,是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打破行政壁垒是环渤海地区崛起的战略选择。包括廊坊在内的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第三大经济板块。廊坊学习借鉴20世纪八十年代东莞借助港澳而崛起,20世纪九十年代昆山依托上海而腾飞的经验,积极探索21世纪依托环渤海谋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首都圈之廊坊。目前,这一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河北省委、省政府有远见地争取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会同有关省、市、自治区共同召开了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加快了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建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这一区域的协调,通盘考虑区域的规划问题,打开政策通道,借鉴和谐廊坊的经验,实现环渤海地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侯宗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