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退场之后的现实选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0:20 沈阳今报 | ||||||||
毛飞热中有冷,这就是今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情况的写照。一方面,平均37人争夺一个职位的格局使公务员招考显得火热异常;另一方面,中央、国家机关招考的8400个职位中,居然有400多个职位将因报考人数不足开考比例而出现空缺,而这些无人报考的职位多数归属于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11月8日《南京晨报》) 在37比1的供求比例下,部分职位的无人问津恰恰从侧面映射出某些职位的炙手可热。
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共职位应该归那些理想主义者所有。我们总是不断树立一个又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只奉献不索取的典型、模范———比如焦裕禄、孔繁森,似乎想证明只有那些靠精神力量支撑的理想主义者才应该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最佳人选。因此,一旦看到精英们群起追逐权力、经济含量高的公共职位而对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不屑一顾,我们难免满腹不快、满口微词———从各家媒体对本次公务员招考的评论中就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既然理想主义已经从公务员招考过程中悄然退场,再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批判这一社会事实,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我们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彻底抹去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中的理想主义色彩,以现实主义的政策对待崇尚现实主义的精英们。 第一,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密约束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理想主义退场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获得公职的精英们是不存在任何道德优势的普通人,他们为了权力和经济收益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也就背负起了可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原罪”;如果放松了对他们的监督,公共权力时刻可能成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第二,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具有特定的吸引力。公务员招考的目的是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同样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面对满脑子充满现实利害考量的精英们,只有提高那些艰苦岗位的物质与政治待遇,给予报考者足够的激励,才可能避免出现职位空缺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理想主义与伪理想主义早已开始谢幕、退场;作为回应,我们的制度设计也应该逐步抹去理想主义的色调,这就是理想主义退场之后的现实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