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愤青调查:爱国还是误国3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7:41 东方网

   

在提到民族主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提示,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加以区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容易混淆的,也致使许多愤青披上“爱国主义外衣”而变得刀枪不入。这与美国在“9·11”之后将批评政府的声音视为“不爱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极端民族主义爱国吗?

著名政治学者甘阳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引用英国政治学家米讷格(KennethMinogue)在其《民族主义》中的观点来解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不同。

米讷格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爱国主义是热爱本国的现实状况(loving ones country asitis),因此主要表现为抵抗外来侵略以捍卫现实存在的祖国;反之,民族主义则是致力于实现祖国尚未达到的理想目标(idealofones country that is yet toberealized)。如上所述,民族主义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引导并建构一种健康的民族主义则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而民族主义愤青所代表的谩骂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则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警惕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排外式的愤青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社会学家李明水对本报记者说。

民族主义愤青遮蔽真理谈论

李明水分析说:“中国最开始的极端民族主义是从《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开始的,此后中国的一批极端民族主义者就纷纷出书立说,对西方说不。当这种排外情绪广泛弥漫开后,往往伴随着高涨的爱国主义,让人无法对他们进行批评。而任何反对它的人都会被吞噬。”

这些例子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日新思维”。在一些专家提出“对日新思维”后,立即被指斥为“汉奸”,网络上群情激昂。以至于事件过去了这么久,当记者想就一个选题采访日本问题专家时,许多人还是战战兢兢,一位中国社科院的日本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现在说话要小心,否则反弹太大了。”

当正常的学术探讨被冠以更多的政治意味,已经没有多少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之相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愤青则容易被人们奉为英雄。北京的学生程广至今回忆起中学时期看《中国可以说不》的场景,仍然热血沸腾,“觉得这些作者真给中国人长脸。”

事实上,鲁迅先生早在许多年前,就提出要警惕在爱国主义外衣包裹下的民族主义。先生称他们为打着爱国旗号的“爱国贼”。“‘爱国贼’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一点也不亚于‘卖国贼’,对中华民族的负面影响也更为深远。‘爱国贼’因为披着爱国外衣的缘故,对国民有很大的欺骗性,经常被国民误认为是‘民族英雄’。

学者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害有四

政治学者萧公秦对这种民族主义的态度是要加以反对。他分析说,首先,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到头来,连务实的主政者也会被逼得要“顺应”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潘多拉盒子释放出来的“民意”,被迫以刚性对抗来作为解决复杂国际关系的基本选择。

其次,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激愤民族主义将有可能走向“闭关锁国论”。实际上,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存在着闭关锁国的价值倾向,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的压力又者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倾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唯我独尊的左派原则来解读不同文化的价值冲突。文化大革命高倡“反帝反修”的极左派就是如此。

第三,“闭关锁国论”又必然与极左思潮的死灰复燃相联系。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以后,海外新左派电子杂志《中国与世界》,甚至把1963年陈伯达主持撰写的“反修”文章《六评》祭出来,反对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对人们心理的控制,反过来又会激起大洋彼岸另一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保守派政治家的非理性态度的反弹,并使该方中的理性现实的声音同样受到压抑。

第四,在极端民族主义支配的精神氛围下,最大的得益者是机会主义者。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民众的情绪,转移人们对经济改革与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前苏联国家就出现过这样一种趋势。当然,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出现。

我要发言

[1][2][3]

 
 
 
作者:选稿:李宏洋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