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是解决粮食问题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20:0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题:杜青林: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张景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记者9日从全国
政协经济委员会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讨会上获悉,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全年有望突破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杜青林说,今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局面,粮食面积有所增加,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实现了样样增产、季季增产、处处增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种粮农民的收入有较大提高,政策性收入明显增加,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能突破5%的预期目标,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不过,目前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发展粮食生产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指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口粮问题,我国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目前我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资源的制约。一方面,耕地资源短缺,总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仅为1.43亩,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1亿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2%;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据10个省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因此,只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才能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谈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杜青林认为:

  首先要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他说,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从粮食生产的长期实践看,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需要把握4个环节:一是用激励机制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用巿场机制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用体制改革来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

  其次要建立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根本,重要的是建立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二是要使农民种粮划得来,三是要稳定种粮收益预期。(完)(责任编辑:周庚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