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谨防“隐私警戒线”形同虚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0:17 沈阳今报

  李坚据11月8日今报帮办版报道,辽宁省人民医院的血管外科门诊拉起了东北地区首条医疗“隐私警戒线”。当记者行至门诊走廊,地上的一条黄线赫然映入眼帘。黄线旁的牌子上写着:“尊重您和他人隐私,请于黄线外等待就诊。”

  患者来医院就医本身就是对医院的一种信任,而医生在为病人诊病的同时有义务为病人保守隐私。因此医院设置“隐私警戒线”,是尊重患者的体现,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没有
各方面的配合,人们心中没有建立起一条“隐私警戒线”,那么仅靠这样一条地上划着的“警戒线”,恐怕难以起到其保护患者隐私的作用。一些地方银行、医院当初实施划定“一米线”的方式,以保证客户及患者的安全和隐私,结果大部分都形同虚设就是例子。媒体多有报道,在此不赘述。

  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可的类似“隐私警戒线”的“一米线”,在我国却大都形同虚设,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一个良好的意识,尤其是没有良好的尊重隐私意识,也就是说,公众这种对“一米线”有意无意的抵制源于文化惯性,是多数人的隐私观念淡薄所致。

  此外,对“一米线”漠视还有集体行为效应的影响,而集体行为具有传染性和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人们容易被动接受和模仿集群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当“一米线”缺乏硬性措施维护时,如果有一个人不遵守“一米线”规则,就很容易演变成为集体的传染行为,这时人们就会觉得大家都不按规则办事,就你一人遵守,就是在自找麻烦,因此一人违反大家就都违反,而大家也就都这样心安理得地任其混乱下去,从而也就缺少一个良好的氛围去守住这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医院的“隐私警戒线”能否真正持久地起到作用,也持有疑虑,认为这样一条线除了形式上能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外,在实际上可能没有多大用处。而且目前国内“文明伞一去不回”、“对‘严禁随地吐痰’熟视无睹”、“行人路口的红灯形同虚设”等现象比比皆是,其中有些行为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已涉嫌违法,如行人过街不看信号现象,在法规设定的硬性规定面前,人们尚不遵守,而对于一个不涉及法律责任、不具有强制性、要靠公众自觉遵守的“隐私警戒线”,恐怕就更有难度。

  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应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也就是说医院和医生有责任防止病人的私人信息泄露和扩散,病人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病人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因此仅仅依靠一条“隐私警戒线”,在目前的国情中,是难以达到法定对患者隐私保护要求的。这就要求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诊疗方式,比如“一对一”问诊,尽量用隔断、屏风等隔开周围人的视线,真正保护患者的隐私,这要远比单纯的“隐私警戒线”有用得多。

  其实,“隐私警戒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跨越文明与道德,尊重与谦让的最低底线,因此这实际是一条止步线,前面的人未离开,你务必见线止步;这是一条人际线,给人与人之间一个适度的空间;这又是权益线,让个人的隐私得到起码的尊重;这也是自由线,为了你的自由,我站在线外,为了我的自由,请你也站线外。因此自觉地站在“线”外,看似止步不前,但我们的文明素质、道德观念,却由此前进了一大步。为此这样一条“隐私警戒线”,如果只刻画在地上,是难以起到应有作用的,这条线必须刻画在每个人的心中,使每个公民的心中都存有这样一条“隐私警戒线”,其作用方能发挥,否则就会形同虚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