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关注)听取“铁牛”欢声一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07:13 荆楚网-湖北日报
  上个世纪60年代,我省农机事业的发展曾闻名全国,但随后消沉;80年代,我省拥有8大农机企业,生产的各式农机跑遍神州大地,但不久也默默无闻;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产的需求,历经风雨的我省农机事业,终于又见彩虹。

  11月初,记者走访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他们提供了下列数据,并送给记者一句概述当前我省农机事业形象的话语:荆楚农田听取“铁牛”欢声一片。

  ———今年我省投入农业生产的各类农业机械46万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往年大幅增长。据统计,今年机耕面积3523.6万亩,比去年增加459.6万亩,增长15%;完成小麦机收550万亩,比去年增加65万亩,增长13.4%;完成早中稻机收面积1103.7万亩,比去年增加786.67万亩;完成水稻机插3万余亩,比去年增加2.96万亩,增长76.7倍。同时,各地进行了油菜实施机械收割的示范探索。

  ———今年我省在全国水稻主产区首次实现水稻机插跨区作业零突破。3月,我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与江苏省农机局在孝感联合举办跨区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培训班,全省20多个县市农机部门参加了培训。5月,来自江苏的200台机动插秧机在枝江、当阳、孝南、武穴等地进行首次跨省区机械插秧作业。

  经过对机插测产验收,机插最高亩产821.7公斤,平均亩产645.5公斤,比人工插秧平均亩产增产82.5公斤。

  ———今年我省早中稻收获期间,先后投入1.85万余台联合收割机,其中引进外省机械1万余台,成立水稻跨区机收中介服务组织340个,跨区机收服务队203个,跨区机收工作接待站138个。
(特别关注)听取“铁牛”欢声一片(组图)
(特别关注)听取“铁牛”欢声一片(组图)
(特别关注)听取“铁牛”欢声一片(组图)
图片均由湖北日报通讯员王友根摄

  农机开进“粮仓”

  湖北日报通讯员徐蓉 王道荣 杨子发

  田畈难见挥镰人

  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招手,枝江市产粮区一片金灿灿的景色。往年这个时候,畈里到处都是握镰收割的人群,而今各类收割机的欢叫声,代替了手割稻子的“嚓嚓”声。

  在该市烟墩包村一组的畈子里,一台收割机正在村民刘井松的责任田里作业。5亩多地,不到1小时就收割干净。

  看得入迷的小刘说:“好利索!”他告诉笔者,家里两个劳力都在外面打工,只能趁休息的时间请师傅割谷,只花了250元,比请人割稻划算多了。

  而不远的张家桥村,村民刘永春则过着另外一种生活。他家里备有农用汽车1辆,大型联合收割机1套,小型耕整机1台,抽水机3台和电动喷雾器1台。他每天天不亮起床,作业10多小时,帮人收割50到60亩。

  枝江市委书记王松华介绍,今年,全市农机拥有量已达2万多台套,作业范围涵盖农林牧渔等多个生产环节。

  “农机热”持久不衰

  经统计,枝江市今年元至8月,新增农机1470台,新增固定资产3400万元,预计年底会超过5000万元。原来用于耕地的近5万头水牛,如今有三成换了铁牛。农机部门负责人惊叹,这个势头前所未有!

  农民为何热衷购买农机呢?该市市长黄金龙说,一是得益于直接补贴农民购买农机政策;二是政府部门的配套服务得力;三是民间农机协会的推波助澜。

  年初,该市宣布凡是购买大中型农机的,按价格的3%补贴。到9月中旬,全市已拿出50万元进行补贴。

  正在挑选拖拉机的农民张道法算了笔账,买一台小型铁牛和配套设备,市里补贴后,实际只相当买一头水牛的价钱。

  在枝江市农村,买农机多是有青壮年劳力的家庭。这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农机部门就采取上门和预约培训的方式,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春节对外出打工农民进行农机驾驶培训。今年元至8月,有千余农民接受这一服务,其中800多人很快购买了农机。

  自发形成的农机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2200多名。他们互通信息,调剂作业量,交流经验,推介新型适用农机具,这对未买农机的农民诱惑力相当大。

  使用农机实惠多

  对农机的好处,农民如数家珍。问安镇农民张代权指着正在作业的大型收割机说,这家伙半小时干的活,要20多个劳力两整天才能干完。

  机械收割的益处远不止如此。人工收割,刀割、捆扎、运输和打场,几道工序下来,粮食损失率超过15%;而机械收割没有捆扎、打场等环节,损失率可控制在7%以内。如采用先进的半喂式收割机,损失率可减少到3%至5%。如果全部实行机械收割,该市可多收谷子1.92万吨以上。

  农机收割改变了枝江“有优质稻,无优质米”的怪圈。城区一米业公司老板说,他们收谷子,先要看是不是机械收割的,因为机械收割,可以避免连枷对谷子的锤打或石磙碾压,破碎率几乎为零,可以保证整米率,这样的谷子加工出来的大米耐看,好脱手,卖价高。当地所产的九龙仙米、玛瑙米成为名牌大米,端上了东欧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餐桌。

  使用农机还带来了增产。上半年,枝江市农机部门利用540亩水田示范旱育机插,每亩平均增产9.2%。水稻专家说,如果旱育机插推广面达到100%,全市可增粮食近两万吨。

  副市长方斌感慨地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给农民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打工经商挣钱,农机化是必由之路。机收要跨三道坎

  湖北日报记者罗序文

  轰隆隆的收割机在田地驰骋,一条条田埂成为不可避免的一道道坎。我省渐趋火爆的跨区机收市场也有难跨的三道坎。

  机器坎:市场缺口大

  今年中稻收割期间,我省共投入1.8万余台联合收割机,其中从外省引进1万多台。我省收割机市场缺口大。

  当前跨区作业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一台市场价在23万元左右,靠自己掏腰包,农民根本买不起。很多省份早就实行农民购机补贴。广东省每年补贴7000-8000万元,江苏省2000万元,河南省1000万元,安徽省1000万元。2003年,国家给我省发放农民购机补贴200万元,省里还没有相应的补贴。

  农民朋友们说,当前银行机构纷纷撤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日益萎缩,农村出现了“金融真空”,农民贷款购机很难。

  省农机办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杨如辉非常无奈地说:“我省对联合收割机的需求非常大,不得不从外省大量引进机器。省内的钱都被外省的机器赚跑了。”

  省农机办主任王兵说:“我们要帮助农机大户做大做强。”

  中介坎:市场有些乱

  前些时日,一些“散机”(没有组织的收割机)户从枝江进入荆州时遭强行拦截,被一些人强烈要求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人许诺向机手提供机收信息,并收取介绍费。双方未能谈妥,险些发生冲突。无奈之下,机手只好报警。荆州警方带走了拦机人7名。

  据调查,这些人拦截机手的目的是想从中收取所谓的“中介”费用。

  荆州中稻机收价格每亩(1000平方米)90元,高出安陆等地近一倍,“中介”从中就要收走30元,增加了当地农民负担。

  省物价局《关于规范全省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收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农机服务中介组织收费不得超过每亩5元。

  农业部《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上路拦截过境的联合收割机,诱骗、强迫驾驶员进行收割作业。”但截至9月23日,我省公安、荆州、监利、沙市等地区发生了30多起强行拦机事件。省农机局负责人介绍,这些被拦的机手,绝大部分都是“散机”,事先没有和当地农机站签订合同。荆州区农业局局长朱定华也说,凡是和他们签订合同的机手,利益和安全都能够得到保证。

  王兵说,联合公安、物价等部门,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非法中介,是当前农机市场管理的紧迫任务。同时也要鼓励和扶持农机推广站、乡镇农机站、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组建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

  管理坎:水平待提高

  9月15日晚,江苏一女机手在安陆遭敲诈,她向当地农机局反映情况,有人回应却无人来解决问题。

  此前,她向安陆农机局有关人员交300元钱作为押金,保证按时保质完成收割任务。后来给她安排的田地没有机耕道,机器不能下田收割。但农民却要机器下田,双方僵持不下,结果农民砸坏了机器。无奈之下,这位机手伤心离去。

  省农机局负责人说,今年6月,安陆市和江苏如皋县签订了跨区作业合同。原计划有组织地引进140台收割机,结果多来了20多台“散机”。因为安陆方面已对本市机收面积分好区域,并安排了机器,对这些散机只好另作安排。在安排过程中,一些引机员不清楚田地的实际状况,乱引导,有些田地没有机耕道,又比较偏远,机收不便,这样导致农民和机手发生冲突。

  荆州区农业局局长朱定华说,全区各级农机站总共20人,今年收割高峰期荆州区共投入90多台机器,收割面积16万亩,平均每人管理4台机器、约8000亩面积,人手严重不够。

  全省各地农机部门的情形相差无几,难以适应大规模跨区机收管理需要。火爆市场中的遗憾

  湖北日报记者罗序文

  1996年,跨区机收在全国展开,迅即红遍大江南北。8年过去了,我省跨区机收市场也逐渐火爆起来:跨区机收需求增大,等机收割和抢机收割现象突出。我省适合跨区机收的耕地面积约4000万亩,仅农机作业服务收入每年就有140多亿元。

  但遗憾的是,我省只能拱手出让火爆的市场,从中获利很少。2003年,我省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只80亿元。

  2004年,我省投入1.8万余台联合收割机参与早中稻收割,其中1万余台机械是从外省引进的。2003年我省自己的联合收割机只有6708台,远远不能满足我省跨区机收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

  我省农机生产企业也没有在火爆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省农业机械化办公室主任王兵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拥有8大农机企业,辉煌一时。湖北拖拉机厂生产的“神牛”牌拖拉机,享誉全国。后来,我省农机产业逐渐失去活力。近年来,我省一些农机企业相继改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自2001年来,我省连续4年获得国家购机补贴共800万元。但是,省里没有拿出一分钱的购机补贴。我省利用韩国政府贷款建设水稻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历经4年也没有最终确定。

  业内人士分析,农业机械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国跨区机收市场只会逐年增大,我省应该加大投入,不仅补贴购机的农民,还应帮助生产企业。

  王兵介绍,原武汉拖拉机厂正与广东科利亚农机公司商谈合作项目,前景看好。

  面对日渐火爆的农机市场,我省农机产业应该大有作为,重铸辉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