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福建省部分特种畜禽濒临灭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0:56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见过一种福州特产的黑猪了。”昨天,一名姓李的读者向本报反映:地方特产———福州黑猪已濒临灭绝。而有关专家则向记者表示,福州黑猪的遭遇说明目前我省畜禽品种多样性形势严峻,一些濒危的地方特有畜禽品种亟待保护。

  福州黑猪消失了

  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福州附近的农民大量养殖着一种全身皮毛都为纯黑色的猪,“黑猪个体比现在的猪要小,下垂的耳朵却很大,额头有很深的菱形皱纹,特别是尾巴有挺长的毛。”李先生回忆说,这种黑猪的肉吃起来特别香甜,而且很有嚼头,“比如今吃到的猪肉好吃多了。”

  省畜牧兽医总站畜牧科科长、高级畜牧师陈玉明告诉记者,福州黑猪肉质松嫩鲜美,是很适应福州环境的一种猪。随着一些生长快的外来瘦肉型猪品种的引入,福州黑猪逐渐消失,现在已经难寻到它的踪迹,“这几年我们找遍了福州附近的县市,但却没有找到一只福州黑猪。”

  特种畜禽保护形势严峻

  “除了福州黑猪外,我省还有几种畜禽品种也濒临灭绝。”陈玉明对记者说,福建省在自然生态上形成若干小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畜禽品种。经普查认定,全省共有26个地方特有品种,其中槐猪、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但目前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却面临严峻形势。

  陈玉明表示,一方面地方畜禽资源丧失严重,槐猪、莆田黑猪、武夷黑猪、闽北花猪数量急剧下降,晋江马处于濒危状态,福安花猪、官庄花猪处在高度濒危状态。同时,由于杂交改良过度,使畜禽品种的数量和纯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甚至资源枯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陈玉明认为是地方畜禽品种逐渐被外来优良品种改良甚至取代。

  陈玉明告诉记者,一个畜禽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是培育畜禽新品种的基础,畜禽品种多样性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特别是畜禽品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丧失,就无可挽回,任何高技术只能对已有品种进行改良,不能挽回已经失去的品种。

  我省启动保护规划

  陈玉明介绍说,目前全省共有17个地方畜禽品种建立资源保护场,占地方畜禽品种数量的65.38%。同时,开始划定品种资源保护区。上杭县已经把兰溪、稔田、太拔三个乡镇划定为槐猪保种重点乡镇,大田县把太华镇划为槐猪保护区。我省还将建立地方畜禽品种基因库,目前正着手把石狮市水禽保种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水禽基因库。除了政府部门进行保护外,陈玉明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地方畜禽品种进行开发利用。

  新闻链接

  据介绍,目前我省26种地方特有畜禽品种为:晋江马、闽南黄牛、福安水牛、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建兔、槐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莆田黑猪、福州黑猪、福安花猪、平潭黑猪、河田鸡、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金定鸭、连城白鸭、山麻鸭、莆田黑鸭、番鸭、长乐灰鹅、闽北白鹅、闽南火鸡、金湖乌凤鸡。

  晋江马

  主产于晋江、南安、同安等,具有千年以上的养殖历史。由于长期饲养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生态条件下,晋江马已经成为能抗高温高湿的特殊品种。

  莆田黑猪

  主产于莆田、仙游和福清西北部。关于该品种,传说是由福州引入的“大耳猪”和闽南引入的“小耳猪”在当地自繁、选育后逐渐形成的。

  白绒乌骨鸡

  主产于厦门、泉州、晋江、莆田等闽南沿海。该鸡在福建饲养历史颇久,《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记载“福州国”中“其地母鸡无羽而有毛,与猫皮同。鸡黑色,产卵,与吾国之卵无异,宜于食。”在历史记载中,多以白绒、绿骨、肉骨俱黑为良品。

  福安花猪

  主产于东部沿海的福安、霞浦。1938年,当地从北京引入3头波中猪,与本地猪杂交而成。福安花猪的花色多为不规则的黑白块相间,也有六白(四脚、嘴尖、尾端为白色)和四白(四脚为白色)。

  官庄花猪

  主产于龙岩上杭。由于当地群众主要食用油是猪油,所以官庄花猪被培养成一种适于舍养、早熟易肥的小型脂用猪种。

  (注:特种畜禽图片由省畜牧兽医总站畜牧科提供。)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