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石山乡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2:09 新华网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贫困县,石山是大通最贫困的一个乡,是一个纯回族集居的地方。

  因为干旱缺水,石山以前的名字叫干沟,是一个“拉羊皮不沾草”的苦地方。

  县上的干部没人愿到石山工作,如果有人被安排到石山去工作,一般都被看作是一种惩罚。因为水太宝贵,在石山工作的乡干部星期六早上回家时一般都不洗脸。石山乡的姑娘一般都嫁不到石山以外的地方,石山的小伙们也娶不到外面的姑娘……

  近两年,石山突然变样了。路通了,水有了,脱贫致富的渠道也多了。

  石山的回族乡亲们在谈起身边的变化时,都会说是省政府办公厅的定点帮扶为他们开辟了幸福路,是石山乡的党委、政府带领他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口井:诉说执政为民的时代传奇

  我们已经搞了20多年的扶贫,但贫困依然困扰着我们。为消除贫困,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艰难的搏斗中,贫困渐渐远离、消失,致富的希望蓦然升起。———采访手记

  早在去石山之前,我们就已听说,石山人前前后后已经耗资数百万元,到处打井,找了13年水。最后一次打井找水是2003年的事。从5月到9月,投资上百万,打了两口井,第二口井已打到218米了,仍然没有水。包括专家在内的找水人员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说石山没有水。对祖祖辈辈都在盼水的石山人来说,这几乎是绝望。

  到石山之后,我们又听说,在这之前的近百年间,石山人也一直在找水。但是,水一直没有找到。一年四季365天,石山的男女老少都在为水发愁。每天的清晨和傍晚,都会看见,一群群的人在那些像眼泪一样流淌的泉边排着队等水的情景。而从初冬至次年夏末的干旱季节里,那些山泉里流出的水时断时续,很多人不得不挑着水桶,赶着牲畜,沿着每一条山路、每一条山沟找寻着水源。因为缺水,石山经常发生争水的械斗纠纷。水已危及到石山人的安危,水已成为石山人共同的一个心病。一代一代的石山人,梦想着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吃上清亮亮的水。

  石山多山坡,土地贫瘠,耕地有限,单靠种植业很难养活自己。这里的回族乡亲们便靠养殖奶牛来养家糊口,而一头奶牛要吃十个人的水。于是水就更加金贵。于是有很多人就牵着他们的牛,到石山以外的地方,租房子来养牛。

  如果有讨饭的乞丐走进了石山的那些村庄,善良的乡亲们一定会给他吃的,但谁也不会给他一碗凉水。

  石山的贫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水。从20年前开始的那场伟大的扶贫工程也涉及到石山,党和政府一直把解决石山人的吃水困难当作解决石山贫困问题的一个难点,一直在做不懈地努力。定点帮扶工作开始之后,省委又将石山定点帮扶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省政府办公厅,办公厅党组也一直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出路,但就是找不到水源。

  2003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一个宣讲中央文件精神的工作组进驻石山,办公厅一个叫马祥成的副处长任组长,他看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工作组的任务要分成两块,一块要集中精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快将文件精神传达给农民群众;一块要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切实为石山的回族群众办成一两件实事。办公厅主要领导在到石山检查工作时,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在研究定点帮扶工作时明确提出,既然省委把这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它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一定要把它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来办,要动真感情,要有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对石山的帮扶,为全省的定点帮扶工作提供成功经验。并决定,让马祥成同志专抓此事。还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先理思路,再提办法,然后逐项解决。

  水,又一次被列为事关石山8000多父老乡亲能否有效脱贫的首要问题。

  因为缺水,大通县曾考虑让石山的群众整体搬迁,但那至少需要好几亿人民币,在报请有关部门时,不得不搁浅在待议的文件夹里。

  惟一的办法和出路就是继续找水。马祥成带着石山乡的领导开始奔忙于各厅局之间,先找到的是省内一大批找水的专家,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地质详查资料显示,石山地下确实有水;忧的是,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打出水来。他们再次找到青海省水文环境地质勘察局,请求他们为石山打井找水。并向他们承诺,如果能打出水来,投资一分不差地解决,如果打不出水,也给一半的资金。谁都清楚,这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石山已没有退路。也许是被他们一心为民的诚意所打动,水文环境地质局竟然答应了。

  接下来的事就是跑资金了。省计委的领导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明确表示,只要能找到水,就一定会解决资金。

  今年正月十六,打井找水的施工人员再次开进石山现场,又一次开始了找水的征程。

  经过一个月艰难的钻探后,虽然用坏了十几个钻头,但选在西坡村口的第一口井的井深已达到了216米。每天,那里都围着很多的人,在焦急地等待好消息。就在这一天,不幸的事又一次发生了,因为遇到坚硬的岩石层,钻头突然断了。找水的希望再次破灭,人们都蹲在那里唉声叹气,之后就蹒跚着从那弯弯的山道上四散而去。

  那时,马祥成正在住院。因为一直忙着找水的事,他的病给耽搁了。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乡上突然打来电话,说钻头断了。他拔掉针头,犹疑了好一阵子,才拨通了办公厅领导的电话,向他通报这一不幸的消息。电话那头也是一阵沉默,接着就传来果断的三个字:“继续钻!”

  第二天,第二口井在离第一口井40米的地方开钻了。又是一个月的艰苦奋战,井深超过200米,又下到230米……240米,250米,260米,但还是不见水。

  4月18日,井深达到264米时,随着哐啷一声巨响,钻头垂直而下,随之就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就在那一刹那里,水位已升到164米。连夜将水样送西宁化验,结果达到矿泉水标准,又经80立方米水泵24小时连续抽水实验,水位几乎没有变化。这口井里的水即使几个石山乡的人用,也用不完。

  石山乡祖祖辈辈为水发愁的时代就在这一天结束了。那天,整个石山乡为之沸腾。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那口井,他们用水桶、用脸盆向大地、向人群泼洒着那甘露。很多人在那淋漓尽致地浇灌中陶醉了。这是石山乡父老乡亲的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刻和最欢乐的节日。这是石山乡的历史上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日子。

  11初,一条条自来水管线已通到了家家户户……

  一条路:诠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领导说,政府部门的扶贫工作毕竟不同于慈善机构所做的善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只要基本条件改善了,贫困群众就能脱贫致富。———采访手记

  如果说,吃水之难让石山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那么,行路之难则让石山人感受到了一种闭塞的束缚。虽然十几公里之外就是宁大公路,翻过一个山头就能望见大通县城,但对于石山人来说,这就已经很遥远了。上世纪70年代初,石山人就开始修路,后来也确实修通了一条路,但那上面只能勉强行驶一辆手扶拖拉机。后来又修,路也比以前宽了,但也只能跑一辆大卡车。雨天是一路的水坑,晴天是一路的坎坷。

  石山全乡养着4000多头奶牛,但是,就因为交通不便,鲜奶运不出去,几乎没有任何效益。石山沟脑里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而六七公里之外就有全省最大的水泥厂,石山人常年采矿,搞矿产运输,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就因为交通不方便,严重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运输能力。奶牛养殖业和矿产开采运输业是石山的两大收入支柱,如果有便捷的交通条件,石山的这两大产业就可以很快形成规模优势,为全乡的回族群众插上脱贫致富的翅膀。

  水之后,修路的事也被排在了省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且,已争取到一个投资96万元的乡村道路建设项目。但这个项目只能使现在的路况稍稍有些改善,要从根本上改变石山的交通状况,还需要更大的项目来支撑。

  有天晚上,马祥成和原石山乡党委书记马全仁、乡长杜云坐在一起商量修路的事。马祥成一开始就提出,要修就下决心一次把它修好。乡上的同志们却说,一次性修好,当然是好事,但是那需要很多的资金,钱从哪里来?马祥成说,只要我们积极想办法争取,只要乡上有决心,只要全乡的父老乡亲们支持,我们就一定能把路修好。

  于是,他们暂缓已经落实的项目的实施,而开始到省交通厅等有关部门争取新的项目。几个月跑下来,新项目终于有着落了。2004年省交通厅批准立项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增加了石山乡的项目。那是一项投资600多万元的公路建设项目,它从宁大公路上的贺家寨通往鲍家寨,纵贯石山全境。

  其中,西坡牙豁到贺家寨的6公里路要修成宽6米、厚22公分的水泥路。那是专为石灰石矿山提供的矿山公路,有了这条公路,石山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就有了交通保障,石山人就可依靠石灰石资源大幅增加收入。另外的6.5公里从乡镇府通向鲍家寨,要建成柏油路。这条路将为石山的奶牛养殖业拓宽发展空间。

  从今年上半年,石山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到11月初,路基工程已基本完工。

  有了水,有了这条公路之后,石山人就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好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法宝。短短几个月时间,石山的奶牛养殖业已有了新的起色,一些曾经牵着牛到外面租房子养牛的人又开始回到了自己的家园。马祥成又和乡上的领导、村上的干部们商量,开始着手修建另一条路。

  那是一条真正让石山人致富的路。那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但要让石山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还得让石山人自己知道什么是先进,什么是发达。如果他们依然守着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思想,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他们也脱不了贫,致不了富。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一个贫困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

  今年春上,一个计划在悄悄酝酿。他想让所有的村干部到外面去开开眼界。如果我们的村干部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脱贫致富,他们还怎么带领大家?当马祥成把这个计划向省政府办公厅党组领导汇报时,居然很痛快的就一口答应了,并明确要求,既然要出去,就要选好地方,还要尽量多走几个地方,使他们切实有收获。回来之后,要让大家打心里说这一趟去得值,才行。

  5月份,石山9个村的20位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办公厅和乡上的领导带队,从宁夏到内蒙,从辽宁到山东,再到北京,一路看下来,半个多月时间,每天白天仔细地看,认真地记,反复地询问和琢磨,晚上,又分成三个小组,把看到的先进经验和石山的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讨论的立足点就是石山怎么办。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出过小峡口,这下可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他们不仅记住了诸如产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益等闻所未闻的新鲜名词,而且还真的了解了其中的内涵,也看清了石山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青海农民最高规格的一个考察团。在省政府办公厅的安排下,他们每到一地,都由当地的政府办公厅出面接待并介绍情况。就连接待他们的主人都为之感动,说这是他们所接待过的国内最让人难忘的一个考察团,也是他们在接待的同时还受到深刻教育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回来之后,一个以奶牛养殖为支点的宏伟规划开始形成。他们要用市场运做的办法在石山建一个优质高产奶牛胚胎基地,所需资金全由合作企业投入,技术上由国内知名的西北农林大学作靠山,而市场盯着西宁及周边的海东地区……

  那天,我们在石山乡的那些村民家里,和他们谈起这一切时,他们好像已经看到了未来迷人的光景和幸福的生活。

  一些事:演绎干群关系的全新内涵

  石山的乡亲们说,以前的扶贫,虽得了一些实惠,但难以解决穷根子的问题。这几年的扶贫,不仅扶“面”也扶“里”,动真情、办实事,干部、群众走得近了,心贴得紧了,党的优良作风回来了。———采访手记

  在石山采访时,我们听说,以前,乡亲们一看到下乡的干部,都会在背后指着脊梁骨骂,而且骂得很难听,即使迎面碰上了,也不会叫你到家里坐坐,喝口水。而这两年却变样了,他们只要一看到下乡的干部,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上前打招呼,还硬往家里拉。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他们都会很热情地招呼你,都会像见到了贵客一样地招待你。他们说,是这些干部改变了石山的旧模样,他们是石山人的恩人。

  有个老农今年一段时间一直在给乡上的干部们说,如果省城的干部下乡到了他们村上,千万别忘了领到他家里坐坐,说他已经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等了很长时间,就是没有机会见到他们。说他们每次来都是忙着干工作,忙完了就走,他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渴望着要见什么人,但他一定要见见这些干部。他们的情意不能忘啊!

  11月4日,我们在杂户村那所正在修建的学校采访时,一位回族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看见了,以前这所学校就那几间破平房,上学的娃娃们没教室,没课桌凳,老师们没宿舍。现在好啦,这座两层的教学楼就要封顶了。到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了。

  乡上的同志们告诉我们,正在修建的学校还有一所,其余几所学校也已经得到修缮,所有的窗户都换成了宽敞明亮的铝合金玻璃窗,所有的墙壁都已粉刷一新。在省政府办公厅的支持下,还为全乡的学校新添置了300多套课桌凳。去年,定点帮扶的同志还找到两位热心肠的企业家,解决了50名贫困学生的上学费用。一位企业家从小学一年级供到小学毕业,另一位从初中一年级供到初中毕业。今年,又找到一些同样热心肠的企业家,将解决90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们的就学困难。

  我们走在村巷里时,有几次都遇见天露公司收鲜奶的奶罐车。身边的乡亲们说这也是定点帮扶带来的好处。以前,他们的牛奶不仅卖不出去,而且卖不上好价钱。一公斤牛奶只买六七毛钱,而一公斤饲料却要一块二三,不但赚不上钱,还得往里面贴钱。好些上好的奶牛就因为这个原因都处理掉了。今年春上,定点帮扶的同志们就操心着和天露公司签定了收购合同,每公斤的奶价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还多,这样一年下来,一头奶牛仅出售鲜奶的收入就可达到三四千元,而石山有4000多头奶牛,算下来,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乡上的干部们说,以前,没人愿到石山工作,说石山全是问题和矛盾。这两年随着一些发展项目的实施,石山的面貌变了,石山的社会风气变了,石山人的情意也重了。以前,石山的各项工作在大通所有的乡镇中都排在最后,而现在却走在了所有乡镇的前列。对这种变化体会最深的还是石山的父老乡亲。我们在和很多村干部、老党员及群众代表座谈时,他们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这两年,我们亲眼看到了党和政府是怎样为民谋利益的,亲身体会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从这种关怀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找回了原本就该属于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那天下午,我们站在上丰积村民祖祖辈辈吃水的那个泉眼处,看着那泉眼里点点滴滴流淌的泉水,我们不敢想象,在一个又一个的白天和黑夜里,这里挤满了挑担等水的人的情景。尤其是那些漫长的冬天里,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从家里背来了柴草,燃放着火堆,彻夜守侯在那里。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现在他们再也不必为吃水发愁了。

  从上丰积那山头上下来,一路看着旧貌不再的石山,看着乡亲们满脸的笑容,我们感觉他们深情的目光中已是一片清澈……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